湖南:石缝儿里栽树治石又治贫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6-19 10:16
信息来源:
侯燕南 唐文人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湖南省岩溶地区较多,石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四。多年来,湖南省一直积极应对石漠化挑战,在石头缝儿里栽树,并创新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石漠化治理道路。
坚持半个多世纪,向石山绿化进军
湖南对石漠化治理的探索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8年,祁东县财宏农业社就在紫色页岩山地上开山凿石、修筑梯田、客土造针阔混交林,《红旗》杂志曾发文赞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花垣县引进四川桤木在石质山地造林,5年后平均胸径达到12.3厘米,平均树高达到14.5米。慈利、新晃等县采取“封造结合、以护保苗、以封定型”模式,使一些地方的石质山地恢复了森林植被。隆回县同期开始大规模绿化石质山地,从50多个乡土树种中,选择柏木、刺楸、刺槐、柿子、枣等树种,按不同坡位、不同土层厚度合理配置,实行高密度造林,大大加快了石质山地的造林速度。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消灭宜林荒山的基础上,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向“三难地”(紫色页岩山地、钙质页岩山地、石灰岩山地)绿化进军的号召,用5年时间,投资1.7亿元,重点改造了“三难地”48.2万公顷。“十五”期间,全省岩溶地区各种工程造林23.8万公顷、人工种草7.2万公顷。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慈利、桑植、安化、新邵4个县先后被纳入,至2010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4100公顷,封山育林1.38万公顷。到2014年,湖南共有32个县(市、区)先后被纳入国家重点综合治理范围。2016年,湖南省内国家重点治理范围缩减到22个县(市、区)。2012年-2018年,中央累计投入湖南省14.89亿元,32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市、区)共完成人工造林4.4万公顷、封山育林7.7万公顷。
动员各方力量,打赢石漠化治理硬仗
石漠化治理是场硬仗。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湖南省林业局将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湘林杯”考核范围。项目县林业局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并建立了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考核制度。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首要问题是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经过湖南省林业系统的积极争取和多方协调,林业生态建设份额占综合治理工程的60%以上。
在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模式上,湖南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林业,筛选出林药、林果、林油、林纸等造林模式,积极探索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培育形成产业链。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并推广高效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从2012年开始,湖南省林业部门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常绿阔叶树恢复课题研究。2018年,组织湖南省林科院在祁东县紫色页岩山地开展了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试点,并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技术培训。各治理县依托林改,引导林地合理流转,鼓励公司租赁林地经营、企业农户联合经营、合作社经营、大户承包经营等多种模式,同时,拓展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
从2017年起,湖南省发改委每年在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石漠化综合治理改革试点。民间资本主要用于治理石漠化土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让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也成为贫困地区增收脱贫的途径。
治石与治贫结合,生态与经济双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石漠化地区如今怎样了?
在隆回县,绵延50公里、面积达35万亩的柏木林带,让昔日的石头山成了绿色的海洋。慈利县水土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了1.25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的每公顷12.56吨减少到每公顷5.46吨,土壤侵蚀量逐年下降,蓄水量逐年上升,粮食逐年增产。
湘西龙山县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新增4353公顷有林地,预计综合治理项目全部措施生效后,治理区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65.2万公斤,当地农户因此可增加收入204.73万元。
慈利县在近10年的石漠化治理中,共投入劳动力30多万个,参加项目建设的农民获得劳务费4000余万元。
经过积极治理,湖南石漠化治理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森林蓄积量增加2.93万立方米,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十三五”期间,湖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拟治理岩溶土地5500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土地2200平方公里。省林业局副局长吴剑波介绍说,湖南省将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统一的方针,继续创新石漠化治理模式,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将石漠化治理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林草植被恢复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石漠公园建设平台,积极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方式,加大保护力度,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