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湿地公园建设
本报记者 周建梅
2018年底,湖南桂阳舂陵等7个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至此,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数量达77个,居全国首位。在湖南湿地保护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湿地主管部门与社会专业团队的共建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推动力。
在湖南,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的社会专业团队,主要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提供规划设计、保护恢复工程、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等专业服务。这些社会专业团队,有的来自林业院校、科研院所,有的来自民间公益组织或民营企业。湖南华森传媒有限公司就是活跃在湖南湿地保护管理领域的一支队伍。
2011年12月,第五届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华森公司负责人郑刚强在会上听到《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的消息,了解到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资或志愿参与的形式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敏锐地嗅到了发展机遇。于是,他开始在知识储备、团队建设等方面着手准备。2013年,华森公司接下了湖南吉首峒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策划设计、科普宣教等服务项目,并在一年后顺利通过验收。
社会力量参与湿地公园建设形成了双赢局面:湿地主管部门获得了高效而专业的服务,公司也尝到了甜头,双方共建的模式逐渐成熟。
郑刚强介绍说,华森公司每接手一个新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项目,都会根据公园所在地域的土壤、气候、物种及历史、文化特点因地施策。如沅陵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根据前期踏勘调研情况,公司提出了“湿地保护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信息化建设四大板块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后,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了公园周边农家乐人工湿地项目,又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连续3年开展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建立湿地科研监测大数据档案资料库,同时,将沅陵土家族最具特色的鸟文化融入科普宣教活动,在沿线十几个乡镇开展湿地保护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15年12月,公园试点顺利通过验收。
目前,华森公司已为25个国家湿地公园提供相关服务,参与编制了宣教指南、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和科普宣教系统建设规范等,已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库和顾问团队,并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深耕科普宣教、生态监测、自然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华森公司还设立了专项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为湿地科普宣教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师生,并将用3年时间创建10所湿地自然学校,带动更多家庭爱护和保护湿地,形成新的湿地环境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