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大美洞庭 守护万里长江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8-08-16 00:00 信息来源:

  湖南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胡长清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洞庭湖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

  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7、年来水量占长江年总水量的1/4;洞庭湖4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3076平方公里,占长江中下游七省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3。

  滔滔长江水,浩浩洞庭湖,二者唇齿相依。长江经济带发展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也事关湖南高质量发展全局。湖南省林业部门正把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作为中心工作,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洞庭湖流域大力推进湿地提质、森林调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推动湖南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洞庭湖湿地深远影响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湿地因其较大的面积体量、独特的生态价值、丰富的物种资源,对长江经济带乃至对全球生态环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洞庭湖建有体现湖南担当的自然保护区。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在洞庭湖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聚集区,共建立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横岭湖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076平方公里。这是长江流域上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最大的一块湿地自然保护地,是其他淡水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中建立的保护地总面积的两倍,占长江中下游7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3,彰显了湖南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的担当。

  洞庭湖保护着具有世界影响的候鸟栖息地。洞庭湖是全球8条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之一,是越冬候鸟东北亚迁徙路线上的最佳栖息地和补给站。2017年,洞庭湖过冬候鸟达348种、22万只以上,较上年增加18.9%;过境的候鸟则达数百万只。据统计,每年在此越冬的候鸟种数已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3,占长江中游鸟类种数374种的93%。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洞庭湖时,称赞洞庭湖是观鸟胜地。

  洞庭湖承载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湿地区。洞庭湖湿地不仅是“长江之肾”,也是“地球之肾”。洞庭湖建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达3930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14个省国际湿地总面积的71.4%,占全国国际湿地总面积的10.4%和全球国际湿地总面积的0.2%。在洞庭湖国际湿地中,有1200多种高等植物、1120多种脊椎动物,麋鹿、江豚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洞庭湖因其生态功能的全球价值,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认定的全球23处绿色保护地之一。保护好洞庭湖,能彰显我国在生态环境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洞庭湖流域存在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隐忧

  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好转,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局部生态状况依然堪忧。

  湿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异化、旱化的隐忧。一段时期以来,为缓解湖南省木材采伐需求,洞庭湖区种植的欧美黑杨最高峰时逾100万亩,“湿地不湿”的功能错位为长江生态埋下隐忧。2017年,湖南林业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全面完成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7.99万亩杨树清理任务,但剩下的近100万亩杨树仍是洞庭湖湿地旱化的隐忧。再就是不同程度存在的违规挖砂、过度捕捞,也将导致洞庭湖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异化。

  森林生态系统存在不优、不强、不稳的隐忧。森林涵养水流,是保护长江经济带的根本。很难想象,林毁山秃还能绿水长流。这些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业部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年均完成营造林1500万亩以上,持续推进森林禁伐减伐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68%,活立木蓄积量达5.48亿立方米,有力涵养了长江水生态。但在洞庭湖流域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内,违规探矿采矿、开发风电水电光伏等隐忧始终存在,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质量不优、功能不强,远不能满足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承载能力存在还旧账控新账的压力。通过多年努力,洞庭湖流域已经建成76处省以上国家湿地公园、214个国有林场、49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116个森林公园,单是湿地公园就达2600平方公里,整体生态承载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总体看,洞庭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共抓大保护的要求仍不匹配,特别是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历史形成的重金属污染,再加上作为农业大省,长期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使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巨大压力。

  着眼长江经济带全局统筹推进洞庭湖流域治理

  从整体性着眼,强化全方位整治。当前,洞庭湖流域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位的,我们应当整体发力、多方共治。要强化湿地功能整治,特别是洞庭湖湿地的非湿地生态功能的整治,积极稳妥清退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按照“增量严格控制、存量逐步消化”的原则,还洞庭湖湿地功能。同时,配合有关部门扎实整改违规采砂活动,严格规范捕捞养殖活动,彻底杜绝侵占湿地等违法行为。要全面强化自然保护地整治,全面排查和整治自然保护地内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督办、整改等措施,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规范化水平和整体生态质量。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整治,对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专项执法打击,重点保护好全省千年鸟道、洞庭湖候鸟栖息地等战略区域,科学划定、公布湖南候鸟迁徙通道范围,制定候鸟迁徙通道管控措施,为全省38个候鸟保护站点在候鸟迁飞和栖息季节实行24小时巡护值守,加强对麋鹿、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境及栖息地保护,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采取有效手段增加种群数量,让长江经济带尽展沙鸥云集、鱼翔浅底的生物多样性景观。

  从系统性着手,实施全流域修复。洞庭湖流域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共同构成的江湖共通、林水相依的生态系统,必须坚持全流域治理,才能收到系统性成效。要全流域守好“一湖”碧水。坚守洞庭湖自然保护区3080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逐步修复杨树清理迹地、被侵占岸线及洲滩,积极巩固采桑湖、君山后湖生态治理成效,加快实施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三峡后续项目、退耕还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要全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还湿。2018年在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一级支流水域完成退耕还林还湿2万多亩,发挥退耕还林还湿治理农业污染、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效益。要全流域推进湿地保护,实施湿地保护恢复、湿地补贴项目,开展小微湿地试点建设,不断扩大湿地保护修复范围,确保全省湿地保护率持续稳定在72%以上。要全流域调优森林生态系统,要大规模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建设,大力开展森林调优、城乡添绿为主体的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59%以上,形成林水相依的局面。要全流域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探索建立全流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探索流域重金属污染提升修复技术,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技创新。

  从协同性着力,推动全社会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要注意政府推动和公众参与之间的协同,也要注意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协同。要打造公众参与的平台。高标准举办好第九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积极守护“观鸟胜地”,将洞庭湖候鸟保护的名片擦得更亮。坚持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护鸟飞”等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保护。要发展生态和经济双赢的产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比于森林旅游,湿地旅游前景同样广阔,洞庭湖完全可以在共抓大保护的前提下,成为和张家界一样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要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支持,探索涵盖“一湖四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出台《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此,整合洞庭湖区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探索建立管理统一高效的洞庭湖国家公园,将有利于解决当前洞庭湖流域治理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洞庭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将开辟全新局面。

共建大美洞庭 守护万里长江

666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