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创森深化5大主题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辖7县1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11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24%,总人口299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84%。
湘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首倡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
2015年,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号召,更好地满足全州各族群众对美化生态环境的期盼,打造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城市名片,湘西抓住国家支持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和建州60周年等历史机遇,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3年来,全州积极践行“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时代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把湘西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总愿景和建设绿色、文化、开放、和谐“四个湘西”的总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通过深入、高效推进五大创森主题工作,目前,全州经济平稳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已全部执行到位,40项量化指标全面达标。
主
题一
高起点谋划推进创森
2010年,湘西以中国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为契机,提出了“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
围绕这一目标,湘西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与“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总蓝图有机对接,把创森“五大体系”“十大工程”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创新等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千里生态走廊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编制了《湘西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创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纳入全州“五个文明”绩效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州委书记、州长先后10多次调度创森工作,分管副州长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议,州人大、州政协每年组织一次专题视察,州委宣传部、州驻村扶贫办等28个职能部门分别下发了指导性文件,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细化责任。
在全州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专抓、28个部门牵头、多元投入、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州299万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
主
题二
聚焦精准脱贫攻坚战
湘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9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全州8个县市中有7个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
创森工作立足湘西实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按照“帮扶要精准、增收要稳定、保障要兜底、脱贫要真实、群众要满意”的工作要求,把发展特色产业纳入全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建设内容,提出到2020年全州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400万亩、实现总产值200亿元、带动50万人脱贫的目标。
3年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市场需求及种养习惯,选准适宜发展产业,依靠自身能力,实现就地脱贫,同时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全州发展油茶、茶叶、柑橘、猕猴桃等特色产业面积358.49万亩、产值120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加12%和20%,带动15万贫困人口脱贫。
以“保靖黄金茶”、泸溪柑橘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名优产品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油茶产业成为新兴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
截至2017年底,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2017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73元,全州进入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主
题三
打造全域旅游湘西样板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围绕把湘西州建设成全域旅游“样板地”目标,秉持显山、露水、透绿、彰文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实施“千里旅游走廊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完成森林景观造林30多万亩,绿化通道1000多公里,建设水源保护林5万亩,精心打造古城古镇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
在加大原生态文化保护和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依托绿水青山和民族特色,积极助推“保靖农耕节”“苗族三月三”“猛洞河漂流节”等森林文化节庆活动,目前已形成了自然山水游、民俗风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游等七大生态文化旅游体系,创建了芙蓉镇、老司城、不二门、红石林、坐龙峡等生态文化旅游“国字号”品牌200多个,并获得了“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美誉。
2017年,全州旅游产值325亿元。“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主
题四
精心塑造地域文化品牌
湘西州历史文化厚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凤凰古城、永顺老司城等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耶古镇、芙蓉镇、南方长城等1517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和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涌现出了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
这些文化资源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年来,坚持以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为目标,以民族文化和节庆活动为依托,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气象科普园、生态文化公园、地质公园、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保护为载体,充分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推动生态文化繁荣。
全州新建成生态文化和科普教育基地17处,包括峒河湿地文化走廊、武水水鸟文化园、古丈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区、湘西州非遗馆、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森林城市纪念林等。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西自治州特色民居与传统风貌保护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生态文化保护法规陆续出台。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等生态文明理念已有效融入湘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其社会共识、行动准则和自觉行动。
主
题五
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全过程,把群众“支不支持”“参不参与”“满不满意”作为评价创森工作的重要指标。
3年来,全州累计投入创森资金41.13亿元,努力让绿水青山、碧水蓝天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落脚点。全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加到41.49%,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11.79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60天以上。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保护、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重点工程营造林37万亩,落实生态公益林700多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298万亩 ,新增国家湿地公园4个,湿地保护率70.96%,森林覆盖率70.24%,活立木蓄积量4463.62万立方米,全州“一园二水三山”生态屏障不断夯实。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农村生态、文化、人居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村屯绿化造林率36.59%,硬化村道5.6万公里,改厕2.5万个,挂牌保护古树名木55178株,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200个、示范村300个、生态村庄600个。
3年来,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资源正回馈湘西大地,“绿色生态”已成为新的城市品牌,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