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重创,郴州林业如何实现逆袭
作者:王慧莲 蒋伟 颜石敦
10年前,有“林中之城”之称的湖南省郴州市在2008年特大冰灾中,林地受损严重,森林覆盖率降至57.8%。10年后的今天,郴州林业提交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目前,郴州市森林蓄积量达59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74%,201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56.56亿元。
郴州林业生机焕发,得益于郴州市注重“建”,推进城乡绿化提质增量;严格“管”,落实各项生态管控制度;加快“转”,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
全面“增绿”
如何让曾遭重创的郴州林业再现“林中之城”的风采?从2010年开始,郴州市连续6年开展“绿城攻坚”活动,共投入资金4.4亿元,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2年,郴州又启动“三年城乡绿化攻坚”行动,累计投入138.2亿元,197.72万亩荒山、荒地披上绿装。
不仅如此。郴州还对矿区、石漠化、紫色土和钙质土等生态脆弱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构建了质量高、功能强、景观美的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景观。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因多年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措施,三十六湾矿区的生态植被已明显改善。桂阳县宝岭因倾倒废弃矿渣,矿区周边的植被几乎全被破坏。为此,桂阳县投入资金2亿余元进行生态修复,将矿区建成湖南省首个工矿旅游主题公园。
“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天上无飞鸟,地上沙子跑”。这些昔日描写三十六湾、宝岭语句中的景象,如今已难寻踪影。
郴州“增绿”步伐一刻不停。2017年,郴州造林面积达26.97万亩,建设森林景观提质示范点32个,并在河湖沿岸、主要道路两旁开展增花添彩景观建设,西河湿地岸线成为全市一道迷人的景观线。
今年,郴州将全面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
严格“护绿”
“增绿”还需“护绿”。郴州把“智慧林业”建设作为林业现代化管理的突破口,进一步破解森林资源管护的难题。郴州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建成“智慧林业”系统,分设林业信息中心、营造林管理系统、林火监控平台以及护林员GPS定位调度平台、古树名木管理系统及应用平台和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业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智慧林地信息服务等子系统,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智慧化管护。
郴州市林业局局长廖满珠说,通过充分发挥林火监控平台及护林员GPS定位调度平台的作用,实现了森林火灾实时监测,可自动识别、自动报警、及时调度、适时处置,森林火灾预警和处置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明显下降。
大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让郴州有效解决了“林在哪里造”“造什么林”“造得怎么样”“造后怎么管”等问题。2016年,在全国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现场会上,郴州就“智慧林业”管护经验作了典型发言,吸引全国各地同行到郴州“取经”。2017年,在全国林业信息化率测评中,郴州林业信息化率达92.6%,排名全国地市级城市第二位,被评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
转型“壮绿”
郴州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将“森林郴州”建设与林农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结合起来,全市林业产业转型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郴州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林农种植油茶、南竹、脐橙、乌梅、冰糖橙等特色经济林。苏仙区、永兴县、桂阳县、安仁县跻身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资兴市、宜章县、永兴县分别荣获“脐橙之乡”“乌梅之乡”“冰糖橙之乡”称号。
目前,郴州共建设油茶林224万亩,年产茶油3万吨以上,产值超过30亿元。2017年,郴州市参与油茶经营的林农户数达8338户,参与总人数23622人,其中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75户5494人。
郴州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同样红红火火。桂东县、嘉禾县先后建设了樟树、桂花、杜英、南方红豆杉、乐昌含笑等苗木培育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走进桂东县太阳园艺花卉公司扶贫基地,工人们正在温室内施肥、浇水,一盆盆红掌鲜艳夺目。该公司采取“贫困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助力精准扶贫,贫困户入股分红,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目前,郴州市有规模以上造林绿化苗圃80余家,种苗年生产能力达4.8亿株,花卉苗木年产值近12亿元。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郴州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18个。郴州立足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森林智慧旅游等新业态。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规划,郴州建设了一大批生态休闲村镇和森林人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