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武宁:“三个示范”引领绿色崛起
武宁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森林覆盖率高达74%,空气一流,水质一流,生态环境一流,是天然的“氧吧”和“绿肺”,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和“天堂中的后花园”。2016年8月换届以来,武宁新一届县委明确提出,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优美自然、养生宜居、和谐人文、清明政治等“五大生态”,通过全力打造“三个示范”(绿色生态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城镇建设示范县),全面引领绿色崛起,努力建设秀美富裕幸福的山水武宁。
武宁明确了打造“三个示范”的总体目标,立足“全省绿色崛起先行区、全国生态宜居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的示范定位和“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进展”的总体要求,做到绿色生态“擦亮品牌”、全域旅游“星月同辉”、城镇建设“内外兼修”,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将武宁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典范,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县、国际运动休闲养生度假区,全省乃至全国最文明、最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同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的阶段性指标:至2018年底,全县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达15%以上;旅游从业人员占本地就业人数20%以上;年游客接待量达600万人次,为本地常住人口数量的15倍以上;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达20%以上;旅游业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达10%以上。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5%;空气质量稳居国内先进水平;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1%;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让武宁成为一个便民、利民、现代、宜居的生活乐园。
根据创建目标要求,武宁出台了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县、城镇建设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以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等工作方案,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县域乡村建设、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相应的发展规划,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武宁科学划定生态红线、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沿河湖岸线红线,大力实施“护绿”行动、“净空”行动、“净水”行动、“净土”行动,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光电、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生态经济,为打造“三个示范”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并以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文化村等荣誉为契机,全力推动“三个示范”创建工作,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确保“三个示范”工作落到实处、保持常态、发挥实效,武宁构建“3+N”推进机制。成立了“三个示范县”创建工作总指挥部以及绿色生态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城镇建设示范县等三个创建工作指挥部。在此基础上,成立工业和开放型经济推进组、经济运行升级推进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组、重点产业推进组、社会安全稳定协调工作组等多个工作推进(协调)组,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县委组织部门统筹干部调配,从全县50多个单位(部门、乡镇)抽调了76名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其中。各推进(协调)组实行责任领导包干责任制,确立了一项重点工作、一名责任领导、一套专门班子、一本工作台账的“四个一”工作制度,围绕“三个示范”战略目标开展工作。同时,武宁县委、县政府成立督导组,以督查落实倒逼进度。
武宁打造“三个示范”工作有序推进,成效不断显现,先后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名单、创评为江西省生态旅游示范区。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武宁是九江唯一成功入选的县;武宁国家级生态乡镇数量达16个,赣生态办通报江西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考核督导情况,武宁得分排名第一;武宁还通过了“江西省五星级旅游强县”的检查验收,成为全省12个旅游强县之一;2017年2月,武宁获评“江西全域旅游推进十佳市(县、区)”;3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春天的中国”专栏更是以《阳春布德泽,山水生光辉》为题,把武宁的美丽生态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近期以来,武宁又以承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投资2亿元对国家4A级景区西海湾景区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全面打响了“美我武宁,净我家园”城市环境提升大会战,启动实施了高速路口门户工程“武宁之窗”、武宁桥中桥时光隧道项目等一批生态景观提升工程,进一步凸显“三个示范”的辐射效应。打造“三个示范”使山水武宁更具魅力,绿色崛起的美好前景令人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