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林业努力开创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新局面————纪念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发展60周年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12-01 00:00 信息来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桦 长沙报道

  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到今年已整整60年。60年间,地处长江以南的湖湘沃土上,一个个自然保护区相继建起,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目前,湖南省共建立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191处,其中:国家级22处,涉及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3个类型。这些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湖南省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剧增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于1957年,当时在宜章县莽山林区,规划了530公顷自然景观区,作为教学实习和科学考察基地,这是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停顿了一些时期。1979年,这项工作重新启动,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1982年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划建了18处自然保护区。随着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共建自然保护区191个,总面积为136.83万公顷,占湖南国土总面积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为62.13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27个,面积为28.85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142个,面积为45.8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本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湖南省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处于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中、上游乃至源头,重点保护天然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减灾防灾、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来物种多样性来看,全省珍贵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绝大部分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包含了全省90%以上的生物多样性。另外,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进行有关生态学研究、自然环境长期演变规律监测等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是开展生命科学、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为22个国家级保护区量身打造管理计划

  湖南省林业厅组织全省国家级保护区对照保护区建设管理目标,科学系统地分析了保护区当前存在的威胁因素和限制因素,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管理对策,根据管理对策优先方案的选择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了包含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宣传教育体系建设、社区发展、科研与监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管理计划,作为未来5年的管理工作指南。

  在编制过程中,坚持专家指导、全员参与、政府审议相结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动员保护区全体员工参与,请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审议,使管理计划的编制过程成为了吸纳先进理念、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保护措施、协调各方关系的过程。为确保管理计划的贯彻执行,湖南省林业厅将国家级保护区管理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纳入了对各市州林业局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督查、评估,并与保护区相关项目资金申报安排相结合。目前,全省22个国家级保护区管理计划全部经省级专家论证,由省厅批复实施。

  8个国家级保护区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

  从2011年开始,湖南省就在湖南小溪国家级保护区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成果咨询一等奖。目前,湖南省已有8个国家级保护区基本完成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该平台涵盖生物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管理、可视化管理、宣教管理、社区共建管理等5大模块,通过该平台可实时掌握保护区内主要物种、种群变化情况;实时跟踪监管巡护工作;可用于森林防火、灾害预警、生境监测、人为活动监测、生态旅游流量统计、重要道口监控、行政执法取证、野外设备设施防护;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可协助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各模块间通过可视化管理模块互动互连,可直观展现保护区三维立体、功能区划、保护对象分布等情况。

  根据《全国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省林业厅已启动保护区信息化省级管理平台建设,编制完成了《湖南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需求分析》,引入无人机、卫星追踪器等先进设备采集相关信息,提升信息采集范围和效率,目前已为放归的麋鹿、白颈长尾雉和小天鹅及小白额雁等部分候鸟佩戴了野生动物卫星追踪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把先进信息技术融入保护区管理,将实现保护区管理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变。

  标准化建设打造保护区整体形象

  按照国家林业局现有行业标准,湖南省组织制定了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规范、管理站(点)建设规范、野外工装标准化设计规范等规范,并列入了湖南省的地方标准。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规范正在拟定之中。在规范编制中,着重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规范,也要特色,在形式上规范,但保留内容创新的空间。

  目前,全省国家级保护区已全面开展了各项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变了以往标牌标识杂乱无章,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着装形色各异的局面,形成了规范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区标准化体系建设,扩大了保护区的社会影响,树立了保护区社会形象,提升了保护工作者职业自豪感。

  推进“一区一法”

  为提高保护区法治化水平,湖南省始终把保护区法规建设和依法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省已有12个国家级保护区完成了 “一区一法”建设,其中:小溪、白云山、高望界国家级保护区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布。这些法规都明确了保护区的四至范围、保护对象、法律地位、管理体制、主要职责,落实了保护措施、经费来源及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由于量身定制,更符合保护区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保护区依法治理。大多数国家级保护区均争取设立了森林公安派出所或者受托开展了林业行政执法。去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西洞庭湖国家级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赋予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范围内独立行使林业、农业、环保、水利、国土、交通等8个部门行政处罚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保护“九龙管水、无龙牵头”的局面,这是我省保护区管理机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全省各类保护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保护区资金投入

  首先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国家级保护区。通过省人大代表多次建言,与省财政反复沟通,《湖南省2015年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明确提出“要保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禁止开发区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经费”,每个国家级保护区每年可新增200-300万元。

  其次跨部门争取项目投入。湖南省林业厅主动参与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争取将自然保护区道路、通信、电力、广播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民政等社会事物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湖南省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都明确了支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措施和项目。八大公山、乌云界、壶瓶山等国家级保护区,获得发改委自然资源与自然遗产地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400万元。洞庭湖区几个保护区先后获得长江三峡后续工程建设项目支持5736万元。

  另外积极引入国外援助。湖南省林业厅加强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湿地国际、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洞庭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获外援300万美元;2015年,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率队出访芬兰,我厅与芬兰公园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签署了《自然保护合作协议》,芬方将为我省保护区提供人员培训、智力咨询等多方面支持和帮助。

  社区共建促进保护区和谐发展

  首先积极争取将保护区纳入扶贫攻坚的优先实施领域。从2014年起,湖南省针对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和贫困农户,开展了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使其获得了“雨露计划”“奖教学基金”、扶贫小额信贷、低保等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同时,争取将国家级保护区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民生的矛盾。如小溪和高望界国家级保护区内的3900多户林农已全部纳入该范围,采取自行搬迁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进行补助,5年内将全部迁出保护区。自行搬迁人均补助2万元,集中安置人均补助6万元。

  其次广泛吸纳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管理。通过受聘承担巡山护林任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形式,让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管理,从中获益。同时,开展了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试点,对麋鹿、野猪、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的保护区周边社区农作物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减少群众损失。

  另外想方设法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湖南省注册开发了“湖南自然保护区”微信公众号,该平台可帮助社区群众可通过手机终端,查询管理自家林地林权信息,咨询专家意见,接受游客订餐订房,还可为社区群众推广、销售林副产品,实现网上订购,网下运送,从而提高经济收入。

  发挥保护区示范引领作用

  湖南省林业厅组织保护区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目前已建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8个。22个国家级保护区都建立了宣教展示中心,成为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窗口。各保护区借助“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森林日”“爱鸟周”等平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在岳阳东洞庭湖保护区连续举办了8届国际观鸟节,东洞庭湖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认定的23处“保护地绿色名录”之一。黄桑国家级保护区巫傩艺术团在世界排舞联赛中摘取桂冠,其原生态的歌舞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

  由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创作的以洞庭湖生态保护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洞庭湖情缘》正在《中国绿色时报》连载,近期将由保护区组织开拍。各保护区在宣教活动中注意吸纳志愿者参与,支持志愿者在西洞庭湖保护区建立了黑鹳守护站、在南洞庭湖保护区建立了白鹤守护站,在蓝山建立了湘江源候鸟保护站,在让他们成为受教育者的同时,也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者、参与者、监督者。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湖南大多数重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曾经一度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归。如1998年被长江大水冲入洞庭湖的数头麋鹿在保护区自然繁殖生长,数量接近100头,成为我国唯一真正自然野化的麋鹿种群;多年来未监测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麂,近年也开始重现东洞庭湖保护区;旗舰物种莽山烙铁头在莽山保护区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扩大,达到可生存种群数量标准;在衡南江口鸟洲保护区发现了9只豆雁,终结了雁城衡阳多年无雁的尴尬。

  湖南省林业厅深刻把握省党代会提出的“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从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的重要发展目标。邓三龙表示,要紧紧抓住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的发展契机,按照《湖南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提前谋划2017年林业发展。为大力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秀美林场、绿色通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湖南林业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绿色保障和生态支撑。

湖南林业努力开创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新局面————纪念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发展60周年

667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