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自然 看湖南保护区人如何守护动植物基因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童妙 郴州、衡阳、岳阳报道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到今年已整整60年。60年间,地处长江以南的湖湘沃土上,一个个自然保护区相继建起,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
1957年,湖南在宜章县莽山林区规划了530公顷自然景观区,作为教学实习和科学考察基地,成为湖南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1979年,湖南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
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划建了18处自然保护区。
此后30多年,湖南自然保护区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湖南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处,涉及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3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和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有效保护了湖南省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近日,时刻新闻记者实地走访湖南几处自然保护区,品读大自然的野性与灵性,感受自然保护区人守护生灵的执着之心。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用最朴素的心保护动物种最后的家园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南岭山脉北麓郴州市宜章县最南端,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阳山县、连州市交界,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关键地带,也是南岭山区原生型常绿阔叶林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重点保护典型的南岭山区南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莽山烙铁头蛇、黄腹角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
今年47岁的陈君在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了26年,近日,在见到记者时,他已经3个月没“出山”了。电话响起,是一阵悠扬的鸟鸣声,“这是画眉鸟的声音,我自己录的。”陈君有一个外号,叫“鸟博士”,莽山记录有160种鸟类,陈君能听出来近100种。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0万亩,设有4个保护站。陈君是相思坑保护站的站长,保护区有7万多亩山林在他的管辖范围内,相思坑保护站共25人,下设6个护林点,每个护林点再责任到人。
陈君介绍,保护区从未发生过毁灭性虫害,20多年没发生过森林火灾。保护区的每块山都会落实到个人头上,护林员的警惕心都很高,“去年11月,我们保护站几个人端着饭碗在外面吃饭,突然感觉有火灰掉在头发上,大伙扔下饭碗就去找起火点。”最后发现是10公里外的广东阳山县着火了,当即与阳山县取得联系,及时灭火。
2003年,莽山着手在试验区开发森林旅游,开发了天台山、将军寨、猴王寨、湘粤峰四大景区。然而,当记者走在莽山景区时,还是忍不住感叹莽山的“原始”:景区内没有厕所,游道有些地方还是泥巴路,倒下的树随意横在路边或河中央……
“只要意识到可能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我们宁可不动。”陈君介绍,景区的开发都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如景区内没厕所,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十全十美的不破坏地表植被的建设方法;不处理因冰灾倒下的树,是要让树木自然腐坏,也防止扩大破坏;阶梯都架在半空中,是让水泥与地表隔离。“我们连续做过3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家的保护意识很强,超过90%的人都支持我们尽量保留原始风貌。”
在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永辉看来,莽山不仅是湖南自然保护区的“南大门”,更是很多物种最后的家园,关系到千秋万代,保护区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厚重的使命感。“我们怀着最朴素的心守护保护区,这比赚钱要有意义得多。”李永辉说。
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大体系”守护“闹市绿洲”
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坐落于衡阳市南岳区,山脚由东至南往西为湘江环绕,自然保护区内有62条小溪与小河流入湘江,巨大水源涵养着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保护区以云豹、林麝、黄腹角雉、大鲵、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绒毛皂荚等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群落,以及我国亚热带少数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衡山是湖南中部丘陵盆地中耸立的一座孤山,算是闹市中的一块绿洲。”说起保护区,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明红言语中颇为自豪,在山上工作了近30年,李明红练就了两手绝活:通过尝、闻、摸的方法就能辨识南岳山大部分植物种类,不去实地就能说准南岳山某一植物的分布位置,他也因此被称为“南岳植物分布活地图”。他说,近些年,保护区建立和完善了三大保护体系,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南岳衡山。
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保护体系,健全责任单位、乡镇街道、村组干部、护林员四级防火责任制,并建设了南岳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我们共设立了近200个监控点,都是安装的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半径5公里,做到监控无死角。这里已多年没发生过火灾了。”2011年,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森立病虫害检疫检测站、测报点、防治站,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封锁外来松科植物及其制品,严防松材线虫病进入南岳;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防治与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防控病虫害,做好“森林医生”。“将森防工作与营林工作有机结合,进行林分结构改造,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多景观、多功能的植物体系。”李明红告诉记者,森林混交林比例的提高,能有效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你看,这棵树是木莲,木本植物,木兰科,4月开花,因为花像莲花而得名。”在衡山上,记者看到,每棵树上都挂了牌子,名字、所属科类等信息一应俱全。李明红介绍,近些年,保护区对古树名木进行科学调查、登记、建档和挂牌工作,建立了南岳区树木数据库,并给树木挂牌,进行属地签约保护。“我每天在山上一点也不寂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
东洞庭湖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六个示范”护卫拯救濒危物种的希望湿地
洞庭湖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大淡水湖,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组成,其中东洞庭湖面积1650平方公里,占洞庭湖面积的60%以上。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和我国51个国家示范保护区之一。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鸿介绍,东洞庭湖是我国水禽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10多万只,是鸟类的天堂和乐园。保护区仅全球濒危物种小白额雁就占全球种群的70%以上,并栖息着中国唯一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东洞庭湖被誉为“拯救世界频危物种的希望地”。
“有专家称,这里是湿地保护最典型的地方,保护好了,全国湿地保护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张鸿说,近年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一系列举措探索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成效显著。
以国际重要湿地为核心的生态保育示范。2006年,保护区开始实施部分核心区封闭管理措施项目。通过10年封闭管理,区域内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湿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珍稀濒危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个项目还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录入长江网络保护区十大经典案例。
以国际观鸟节为纽带的公众参与示范。2002年,保护区率先在国内举办国际观鸟节,到目前已成功举办8届,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爱护自然意识不断增强。
以新的江湖关系为背景的生态研究示范。保护区与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后三峡时代多项与湿地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以湿地生态旅游为基础的生态利用示范。保护区编制了生态旅游规划,并通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湿地景观和观鸟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并着手洞庭湖国际观鸟村建设。
以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代表的国际合作示范。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湿地国际、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包括与国际组织广泛开展学习交流和项目建设等在内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以生态项目为抓手的基础建设示范。通过国家林业局、国务院三峡办争取项目资金4500余万元,新建了宣传中心、管理站等基础设施,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4D电影及相关宣教设施设备,并完成了4000余公顷栖息地和植被恢复。
“湿地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探索。”张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