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野生动物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纪实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08-03 00:00 信息来源:

  在湖南省的青山绿水间,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安然栖息、自由生长的乐园。

  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百头野生麋鹿奔跑呦鸣;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物种“壶瓶山鮡”令人惊奇;在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旗舰物种莽山烙铁头蛇种群数量逐年扩大;在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全球极危物种海南鳽首次在湖南现出踪迹并获得记录。

  截至2015年12月底,湖南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91个、面积136.83万公顷。这些保护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茂密森林为野生动物撑起一片蓝天

  湖南省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处于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中、上游乃至源头。湖南省珍贵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绝大部分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包含了全省90%以上的物种。

  石门壶瓶山、宜章莽山、桂东八面山等自然保护区被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猫科动物专业委员会专家评价为“中国拯救濒危物种华南虎的希望所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白鹤、白鹳等多种珍稀濒危候鸟的越冬栖息地,还是白鳍豚、中华鲟、白鲟、江豚等濒危水生动物的重要活动场所;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内茂密多样的植被为野生动物营造了理想舒适的庇护所。每年3月-4月,在海拔1028米主峰月亮山顶能看到成群翩翩起舞的蝴蝶。其中有被誉为昆虫界国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中华虎凤蝶。

  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实现诗意地栖居。与此同时,通过湖南务林人不懈的努力,曾经一度消失的野生动物物种也重回归。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从湖北石首逃出的数头麋鹿已在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繁殖生长,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已接近100头,成为我国唯一真正自然野化的麋鹿种群;多年未监测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麂,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重现身影;衡南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发现9只豆雁,这是近30年来雁群首次在衡南江口鸟洲过冬;珍稀物种莽山烙铁头蛇在莽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正逐步扩大;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鱼类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增添了异华鲮、灰裂腹鱼两个物种的纪录,发现了种“壶瓶山鮡”。

  为加强野生动物管理,自然保护区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湖南省已在小溪、八面山、白云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引入无人机、卫星追踪器等先进设备,各保护区为放归的麋鹿、黄腹角雉、凤头鹰、小天鹅及小白额雁等佩戴野生动物卫星追踪器。在为野生动植物搭建温馨家园的同时,自然保护区也在积极开展行动保障当地群众利益。目前,《湖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已纳入立法计划,通过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试点,保护区管理局对麋鹿、野猪、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的保护区周边社区农作物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完善法制建设为保护区建设撑起保护伞

  法制建设的完善,也为湖南省保护区管理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为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法制化水平,湖南省始终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配套法规、规章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予以贯彻落实。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赋予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范围内独立行使林业、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等8个部门行政处罚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类型保护区“九龙管水、无龙牵头”的局面。

  2015年,湖南省以“美丽湿地”建设、保护候鸟为首要任务,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编制了《湘江流域退耕还湿还林工作方案》,指导湘江流域8个市开展退耕还湿试点工作;在汉寿县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对为西洞庭湖湿地保护作出贡献的周边农民及单位进行补偿,补偿资金达2000万元;今年5月,在由国家林业局等7部门联合主办的国际多样性日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大会上,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碧球、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姚毅、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军受到通报表扬。

  在管理建设方面,自然保护区创管理机制,湖南省已有2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制完成了管理计划;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一区一法”建设;大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小溪、白云山、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已由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布。此外,湖南省林业厅与芬兰公园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于2015年签署《自然保护合作协议》,各保护区也纷纷联合多所高校、国内外专家等,开展综合科考、本底调查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共同推动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为野生动物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纪实

667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