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浇甜“致富果”靖州杨梅产业促1.2万余贫困户脱贫
湖南日报7月18日讯(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刘杰华 何嫘)7月上旬,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二凉亭村杨梅种植基地,村民杨昌华在给杨梅花做“产后处理”。杨昌华告诉记者,前年他承包了10亩杨梅林,采用标准化栽培新技术,今年杨梅挂果,净赚20万元以上,一举摘掉“穷帽”。
靖州是“中国杨梅之乡”,杨梅产业是当地传统第一支柱产业。前些年,靖州杨梅出现品质下降、产量不稳、销售范围受限、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杨梅产业发展。为此,该县决定,把“科技兴梅”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杨梅产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等。近年来,该县成功探索出杨梅保质丰产栽培、矮化速生丰产栽培和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并经过太空育种,使杨梅口感更好,抗病能力更强,成熟期由原来15天延长至25天。今年,靖州杨梅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
“靖州杨梅鲜又甜。”7月7日,吃着远道而来的靖州杨梅迟熟品种——东魁,北京市民彭永琪赞不绝口。彭永琪的口福,得益于靖州解决了杨梅保鲜难题。经过科技攻关,靖州杨梅贮运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库内、库外有效保鲜期分别达18天、5天,有效铁路运输1800公里以上。同时,通过全程冷链物流,靖州杨梅可在24小时内,送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市民手中。
科技成了传统产业“点金术”。目前,靖州已有2.2万余农户从事杨梅种植,种植总面积达7.6万亩,年创产值10亿多元。近两年,全县共有1.2万余农户靠种杨梅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