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升级,湖南林业谋求绿色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俪玢
5月16日-20日,由全国人大环资委主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来到湖南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为主题,深入长沙市、湘潭市、韶山市、株洲市、益阳市采访。
为推动湖南绿色化进程,近年来,湖南林业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创造性地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天敌繁育、林业碳汇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打造了湖南林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持续发力,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绿色成为湖南省生态发展的底色。
2015年,湖南省森林覆盖率为59.57%,林业产业总产值3225亿元,湿地保护率达72.5%。
多年来,湖南林业人工造林面积每年突破300万亩,年营造林面积1300万亩以上,年义务植树1.2亿余株。在增绿的同时,全省实施优材更替工程、建立测土配方工程、推行森林抚育管理、开展林业分类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造林质量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森林的质量和均量不断提升。
为加强生态建设,湖南省全面推进“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山庄”四大主题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生态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打造绿色品牌,促进林下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突出油茶优势促进绿色增长,打造新业态推进绿色升级。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完成造林2981.1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151.6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30%以上。2015年年底,全省“一湖四水”流域已建立3处国际重要湿地、60处国家湿地公园、7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8处省主要湿地,特别是东洞庭湖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23处保护地绿色名录。
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在位于长沙市的湖南省天敌繁育中心看到,中心实行工厂化生产,研发的赤眼蜂、啮小蜂、花绒寄甲、肿腿蜂等天敌产品,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安徽、江苏、新疆、河南等地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以上,直接效益超过2亿元;同时,利用赤眼蜂等生物天敌治理森林面积3000余万亩。此外,湖南省还建成了集生态文化、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湘林健康管理中心;打造了以中部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为龙头,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林权交易服务平台,林业新型服务产业蓬勃兴起。
以绿为底,串起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位于三城之间广阔的绿地,被冠以“生态绿心”称号。522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地区,涉及长株潭3市14个县、市、区。通过推动城市群的生态建设,湖南省致力构筑生态“公共客厅”。
近年来,湖南省出台《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编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提质行动近期计划》等规划,确立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的区域范围、保护原则、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明确了绿心地区规划与空间管制、生态保护和保障措施。根据保护条例,522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地区遵循科学规划、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的原则,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其中120平方公里原生态地区实行禁止开发。
站在68平方公里的昭山示范区,空气怡人,满眼皆绿。这里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和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5个示范区之一。
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心”核心区,昭山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4.2%。近5年来,昭山每年组织4次“我为绿心添新绿”植树活动。昭山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基础项目,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5%的速度提升。
“良好的生态是我们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也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与使命。”这是昭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晓军逢会必讲的一段话。
2014年至今,昭山区造林5000余亩,增植树木70万余株。昭山区不断加强“生态绿心”监测工作,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投入1700万元建成昭山消防站,建设生物防火带260公里,创新建立三级防火体系,森林防火经验在湖南省得到推广。良好的生态环境源于严苛的规范标准:昭山约定了建设中的“三不主义”即山不推、树不砍、水不填,树立起全民保护生态的意识。
“生态绿心”地区的执著生态坚守,收到了丰厚的绿色回报。
2016年,昭山示范区与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联手投资20余亿元,打造“山市晴岚文化小镇”;中奥集团计划在这里打造“昭山绿色体育小镇”;昭山镇立新村农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一批生态农家乐、林家乐成为城市人的钟爱;昭山村、金屏村的村民发展苗木种植,农民准备开办“花卉博览会”将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