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退耕还林“退”出一片绿色天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10-22 00:00 信息来源:
  十月的江南,秋高气爽。在湖南省娄底市,绵绵青山之间,更多了一份丰收的喜悦。15年的退耕还林,让娄底境内的绿水青山正逐渐成为“金山银山”。
  十多年前,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区,娄底因长期大量开荒采矿,大量林地被蚕食,造成荒山荒地林立,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之娄底大部分山脉处于娄邵干旱走廊,长期缺水,部分山体石漠化严重,森林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此,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截至2015年9月,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111.1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9.59万亩、封山育林12.57万亩,楠竹、油茶等低产林改造2.96万亩,锁定中央投资10.52亿元。据统计,退耕还林直接让娄底植被覆盖率提高了8.88%,2014年产生生态效益43.93亿元。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的娄底,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山岭,一条条碧波荡漾的河流,一株株迎风挺立的树木,一片片云雾缭绕的森林,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造林场面……湘中大地成了绿色的海洋,这一切无不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化一:森林资源良性增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耕地 过退耕植树,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实现了蓄水保土,绿水长流。根据国家监测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30%以上。截止201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增长8.8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增加300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健康增长。
  变化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监测结果,2014年娄底市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14400万立方米、固土255.13万吨、保肥8.55万吨、固定二氧化碳12.57万吨、释放氧气29.67万吨、吸收污染物1.19万吨、滞尘163.74万吨,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为43.93亿元。过去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耕地通过退耕植树,如今绿树成荫、硕果满枝,实现了青山翠绿、绿水长流,给娄底城乡人民带来的生态效益每年呈几何倍增之势。
  变化三:林农收入显著增多。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已累计发放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26亿元,惠及6个县市区91个乡镇2810个村24.2万农户,户均累计获补助3400多元。退耕林地已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全市每年增加林果收入8亿多元,林下经济创收2亿多元,户均年增收4100多元。此外,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发展个体经济,拓宽了致富渠道。
  变化四:经营机制实现创新。退耕还林实施后,娄底林业经营实现了四个方面创新:一是严格执行“谁造谁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明确土地、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承包期限延长到70年,彻底解放生产力;二是鼓励和扶植个体大户以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兴办家庭林场;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合作组织,整合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开发;四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办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通过这些创新,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林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开发林业的喜人局面,在全市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多样、主体多元”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基本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全新转变。
  变化五:生态意识大大增强。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改变最大的,还是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如今生态建设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城乡人民既是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者,又是退耕还林项目的受益者。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已经从政府引导转为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退耕还林政策让娄底林农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带给我们的惊喜还会更多,带给娄底的变化还会更多,带给农民的实惠还会更多!
  

娄底市退耕还林“退”出一片绿色天地

667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