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四个属性”,释放林草生态产品价值潜能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11-06 11:37 信息来源:

(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近些年来,各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推进林草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496万亿元,形成木材加工、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4个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林草产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万人以上,重点林业县农民收入超过60%来自林草产业。然而,我国林草产业发展基础尚显薄弱,大部分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单位面积产出较低,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潜能还未充分释放,林草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在于林草通过“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这一转化,需要确权进一步量化资源属性,需要产权进一步明晰资产属性,需要市场进一步激活资本属性。鉴于此,需要聚焦资源基底、资产权属、资本转化、文化延展,系统探究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深层机制,为“两山”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量化资源属性,综合利用林草资源

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价值实现潜能,林草业的资源属性决定林草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起到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林草业兼具一般资源型产业和可再生资源的双重特性,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资源型产业中扮演不容忽视的角色。

木材、纤维、饲草、木本粮油等基础林草产品是国家经济系统的基础性物质投入。我国木竹产品种类上万种,2024年全国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木材加工产业年产值超过3万亿元,定制家居产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草产品供给量占畜牧业饲料需求的21%,直接支撑建筑、造纸、能源、畜牧等关键产业。同时,通过立体开发森林空间资源,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显著拓展了基础林草产品的价值边界。我国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发展森林食物,将森林的隐性生态承载力转化为显性食物供给能力。森林食物生产具有“不与粮争地”的生态适配性,通过“藏粮于林”为端稳中国饭碗提供更可持续的生态化食品保障。我国油茶籽年产量突破300万吨,可替代900万吨大豆进口,直接增强粮食安全韧性。

明晰资产属性,确定林草资产权属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增值的关键环节涉及两个质变节点:即生态资源如何成为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如何成为生态资本。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产品只有具有稀缺性时才可以实现其价值。因此,从资产属性来看,生态资源具有资源稀缺性、产权明确性和投资增值性。其中稀缺性作为基础前提,既决定生态资源是否存在使用价值,也规制其价值量级,构成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的根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权属问题是在处理林草生态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效的生态资产转化皆是以厘清林草的资源权属问题为起点。现行林草生态产品资产化模式中,典型代表是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碳汇。

生态产品由于其公共物品属性难以自行完成有效的市场交易活动,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对生态效益的供给方进行补偿。目前生态效益补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中央对地方的各种专项补偿,主要包括林业重点工程补贴、公益林补偿、自然保护地居民“退出补偿”等。二是以约束性指标创建的横向生态补偿,如重庆市探索提出了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森林覆盖率作为约束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管控措施,形成了森林覆盖率达标地区和不达标地区之间的交易需求。三是基于获益关系的流域性生态补偿,也就是对具有明确利益关系的区域,以“谁获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为原则,兼顾赔偿与补偿,通过横向支付改变地区间生态保护收益格局。

森林碳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机制是森林碳汇权的转移。福建省三明市于2021年率先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开创了森林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路径。该机制通过碳票载体将森林固碳服务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态资产,实质是借助市场交易与非市场规制协同作用,实现碳汇外部性的精准内部化。具体而言,碳票赋予森林碳汇以明晰产权属性与收益权能,使其成为可流通的标准化资产;林农通过碳汇交易直接获取经济回报,推动森林资源从生态要素向资本要素转化,最终形成“价值实现—保护激励—增汇提质”的正向循环。

激活资本属性,强化生态资本运作

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持续性,来源于实现生态资产向生态资本的高效转化。生态资本是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生态资产,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即增殖性,生态资本通过循环来实现自身的不断增殖。生态资产与生态资本的实体对象是一致的。但需注意的是,只有将生态资产盘活,成为能增殖的资产,才能成为生态资本,经过资本运营实现其价值,这一过程就是生态资产资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多地尝试将金融创新引入林草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如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权分置”改革,将林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并纳入不动产登记系统,赋予经营权人完整的收益权与处分权。林农据此将零散林地经营权打包质押,获银行授信2.1亿元投入林下经济;企业则通过购买未来碳汇收益权发行绿色债券,形成“预期现金流—资本投入—产业增值—现金流兑现”的闭环路径。这种路径揭示了有效的生态资本化常见逻辑:通过产权细分解决资产确权难题,依托金融工具创新激活跨期价值贴现能力,建立增殖反馈机制使资本增殖反哺生态再生产,最终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反哺生态”的可持续演进。

本质上,林草生态资本化是以制度创新重构自然资本的价值循环体系。当森林的生态功能通过金融契约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可增殖的资本要素时,其固有的公共性与长周期性便被纳入现代经济系统的增殖轨道,从而为绿水青山永续转化为金山银山奠定市场根基。

延展文化属性,实现生态文化增值

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蕴含着人们对林草资源文化价值的更高追求。这一追求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前提,依托地域性生态特质与独特自然景观,通过生态友好型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自然教育、高端体验与森林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

贵州赤水丹霞区域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始森林本底,构建起最小干预的生态游径网络系统。当地将丹霞地貌等生态要素转化为系统化自然教育课程,年接待研学群体达12万人次。同时,开发出“竹海冥想”“赤水河生态溯溪”等深度体验项目,其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使康养产业收入占据县域旅游总收入的38%。这些,充分印证了生态文化资源的溢价能力。赤水创新推出的生态权益认购模式,进一步实现了文化属性的资本化重构。企业通过每年的森林保育权认购,同步获得碳汇收益与品牌冠名权益,所筹资金专项用于社区主导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活动。这种模式构建起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受益的闭环系统,核心在于将生态空间转化为文化消费场景,使森林步道成为自然课堂、林间场域化为疗愈空间;同时,整合苗族医药等在地知识体系以强化文化独特性,最终通过生态权益认购实现文化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让企业获得绿色品牌溢价,社区获取可持续传承资金。

林草文化属性的价值实现正在构建生态文明时代的“精神基础设施”。当民众在森林康养中重建身心平衡,在自然教育中深化对生命共同体的认知,生态资源便超越了物质供给功能,升华为培育生态文化认同、重塑文明形态的精神资本。这一进程标志着林草资源从传统生产要素向人文精神载体的历史性跨越。

激活“四个属性”,释放林草生态产品价值潜能

3384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