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鸟撞,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
鸟撞,是一个专有名词,通常指鸟类在飞行过程中与人造物体相撞,造成物件损坏与鸟类伤亡的事件。尤其是城市建筑中,广泛使用玻璃幕墙,使得鸟类在城市发生鸟撞的风险显著上升。
过去4年,来自全国186个城市的6900多名志愿者用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揭开了城市绿地、灯光陷阱等对鸟类的复杂影响。这些珍贵的科学数据,最终形成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城市植被与夜间人造光对中国鸟类撞击建筑的尺度依赖效应》。
2021年,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团队联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之友、红树林基金会和守护荒野等4家机构发起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每年春秋迁徙季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志愿者进行系统性调查,成为关注鸟撞的最大的公民科学项目,也是全球覆盖面最大的系统性鸟撞调查。
揭示城市鸟撞现象内在规律
2021—2023年,814名个人志愿者和1133个志愿团体参与调查,覆盖全国32个省份3078栋建筑。研究团队发现,除建筑玻璃外,夜间灯光与建筑周边植被分布共同构成了鸟类撞击建筑的高风险因素,并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生态机制。2025年7月25日,成果以《城市植被与夜间人造光对中国鸟类撞击建筑的尺度依赖效应》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被调查的建筑物中,14%的建筑物都发现了鸟撞现象,并且秋季鸟撞比例和鸟撞物种数要远高于春季。体型较小、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更容易发生鸟撞。同时,这一现象也具有季节性变化。只在秋季被发现有鸟撞现象的鸟类中,绝大多数都是迁徙鸟类。而只在春季发现的鸟类中,超过一半是留鸟。
这项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系统量化了夜间灯光、植被分布两大因素对鸟类撞楼风险的影响,并揭示了这些影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夜光会吸引鸟类靠近城市,进而增加撞击建筑的风险,但该研究进一步指出,夜光的影响机制可能远比此前的认识更为复杂。相较于之前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建筑水平的夜间灯光影响,该研究发现更大范围的夜间灯光会对鸟撞产生重要影响。
秋季,建筑物周边100米范围内的夜间灯光会显著增加鸟撞风险,随着空间尺度增加,影响程度加剧。这一发现与北美地区的研究结果相呼应,证实了光污染对候鸟迁徙的干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揭示春季的人工照明却呈现出相反的影响。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春季鸟类繁殖期,鸟类对强光的回避行为有关。
春秋两季有差异的原因也可能包括秋季迁徙时幼鸟数量较多、缺乏飞行经验,更容易受到灯光干扰,同时秋季多变的天气条件会加剧灯光的影响等因素。
因此,夜光影响机制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如空间尺度、迁徙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行为,以及夜光对留鸟和候鸟是否产生不同影响等。
鸟撞风险是鸟类丰度和易撞风险的叠加效果。植被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影响鸟类丰度和行为来影响鸟撞风险。该研究得出1—10公里范围内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会提高鸟撞风险,这可能是因为更多的植被吸引了更多鸟类活动。与此同时,建筑物5米范围内的树木却可能成为降低撞楼风险的“缓冲带”,特别是在秋季。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近距离的植被可能通过改变鸟类的飞行速度和轨迹来起到保护作用。不过,研究也特别指出,不同树种对鸟类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将“种树”视为解决撞楼问题的万能方案。
建设鸟类友好型城市的建议
这项历时3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可能要复杂。那些看似美好的城市元素如明亮的灯光、透明的玻璃,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威胁。同时,研究反映了积极的一面,通过科学方法和全民参与,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可以找到平衡点。
文章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团队在文中强调,要建设真正鸟类友好型城市,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在建筑设计方面,建议控制玻璃幕墙的使用比例,特别是低层建筑。可以采用带有特殊图案或处理的玻璃,帮助鸟类识别障碍物。
在照明管理上,建议在鸟类迁徙季节(特别是秋季)对建筑物外部照明进行管控,减少不必要的光污染。
对于绿地和水域附近的建筑要增加防鸟撞设计和改造的要求,减少城市鸟类重要栖息地附近的鸟撞现象。
这项研究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在鸟撞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为全球在鸟撞模式和机制上提供了新的证据与研究视角。“虽然北美已经做了很丰富的鸟撞调查,但我们的研究依然揭示了一些新的结果,尤其是夜光对鸟撞影响在空间和季节上的差异,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思路。”文章共同作者、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方意欣总结道。
公民科学项目志愿者的贡献
由于涉及庞大的数据,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和科研助理在前期的数据整理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些学生从校园防鸟撞监测开始参与该项目,后期加入全国防鸟撞网络的工作中,见证该项目不断成长,也见证了“鸟撞”一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参与这项公民科学项目的志愿者大多是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市民,但通过系统的培训,他们掌握了科学的调查方法。每次迁徙季,志愿者们至少要选择四周、每周连续五天进行调查。每天清晨,“公民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巡查指定的建筑物周边,仔细记录发现的鸟类撞楼事件。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记录伤亡鸟类的种类、数量,还要详细记录发现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并拍摄照片上传至统一的数据平台。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持之以恒的工作,长期坚持统一的调查标准,为揭示中国鸟撞现象以及相关保护工作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这些公民科学家让这些发现成为可能,让基于科学证据的保护行动变得切实可行。”该项目研究负责人及通讯作者李彬彬教授特意致谢道。
该文章共同作者、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共同发起人、广西海洋科学院朱磊博士表示,研究展示出了依托公民科学应对保护问题的巨大潜力,非常感谢所有参与调查的志愿者。
李彬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进行10年或是更久,通过更多人的参与,让防鸟撞成为城市的“温度计”,衡量城市自然保护的进展,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助力更多城市向着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