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为了大美新疆更美丽
皑皑的雪山,湛蓝的湖水,茫茫的戈壁,金黄的胡杨……新疆的秋景,用五彩斑斓欢迎着中央和国家机关“根在基层”青年调研团的到来。
调研团调研的第一站是阿克苏。
9月23日,天未亮,经过35公里的颠簸,调研团来到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托万克提根村,该村也是国家林草局驻乌鲁木齐专员办的驻村点。
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驻村干部还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驻村第一书记袁红对记者说,“5+2”“白+黑”是工作常态。托万克提根村绝大部分村民是维吾尔族,会说普通话的人很少。白天,驻村干部带着会讲普通话的当地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材料,还要定期到村民家中同吃同住。
在新疆,像袁红这样的驻村干部、基层干部还有千千万万。温宿县阿热勒镇党委书记楚伟涛就是其中的一员。“来到这里两年了,我只回过两次家。”提起家人,楚伟涛有些愧疚:“有一次,儿子问他妈妈,爸爸什么时候来我们家看看啊。”调研团的青年同志听了,无不为之动容。
正因为有这些驻村干部的默默付出,南疆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
调研团走访过程中,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都会看到“明白墙”上贴着脱贫户项目扶持情况表、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联系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联系卡、收入构成表等。刚刚脱贫的一位村民拉住记者的手说:“过去我们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有了牛羊。”说到这里,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扎根新疆基层,就是为了让新疆越来越美丽。
站在柯柯牙绿化基地,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新疆重点风沙策源地和抗击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的最前沿。
30多年来,阿克苏地区的7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在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盐碱肆虐、寸草不生的柯柯牙区域完成造林面积115.3万亩,构筑了一道宽47公里、长50公里,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绿色长城”,成为全国荒漠绿化的典范。“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感动着调研团里的每个人。
9月25日,调研团离开阿克苏,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师部阿拉尔市,参观了359旅纪念馆。
359旅是一支家喻户晓的“又战斗来又生产”的英雄部队。记者从纪念馆中展示的一幅幅老照片中,看到了359旅在陕北南泥湾和新疆留下的那一段段传奇岁月。1944年的夏秋之交,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南泥湾一片火热。美国摄影师哈里森·福尔曼来到这里,用镜头记录了359旅官兵边战斗边生产的场景:一代战将王震和官兵们一起在田埂上席地而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意。
“哪里困难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到哪里去”。359旅人到达新疆塔里木时,茫茫荒漠上,根本看不到村落。纪念馆中名为《军垦第一犁》的照片,成为那段军垦岁月的经典瞬间。 他们在烈日下开荒,一遍又一遍地弯腰,手中的“坎土曼”一次次锄开板结的土地,脚下的盐碱地也一寸寸地松软起来。一座座农场、一个个城镇,就这样从他们手中一点点创造出来。
如今,359旅依然未改英雄本色。无数的兵团二代三代接过祖辈手中的大旗,接续创造着更美好的生活。金秋时节,天山南麓的大片枣园里,红枣挂满枝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用“359旅”这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通过红枣等林果业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