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互联网+”让森林公安宣传“秒热”
作者:钟国庆
宣传工作是森林公安的喉舌,是推进森林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森林公安宣传工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信息社会和信息大开放的环境下,森林公安宣传仍然处于政工部门“一枝独秀”的状态,没有形成“大宣传”的格局,宣传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学习最新的宣传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宣传覆盖受众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宣传从“纸面”到“指尖”的转变
当前的森林公安宣传工作中,仍存在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忽视宣传的思想,少数单位只注重完成宣传报道任务,但宣传意识淡薄,最终仍达不到宣传的效果。随着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人们已经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森林公安宣传的通讯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通讯员宣传触觉不敏锐,宣传技能培训滞后,都可能导致现实工作中出现典型事件难挖掘,热点事件报道慢半拍的情况。现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由“纸面”转向“指尖”,信息的传播方式也由“口口相传”变为“裂变式网络转载”。森林公安宣传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去研究其作用及其运用方式,充分利用快捷的宣传平台和丰富的舆论资源,从而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互联网”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在森林公安改革的新时期,将互联网思维与森林公安宣传相结合的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认识、传统思维、传统方式中跳出来,敢于创新宣传手段,善于利用互联网宣传载体,把控森林公安宣传的风向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不仅在经济领域有很大反响,而且适用于森林公安宣传工作,即“互联网+森林公安宣传”的模式,森林公安微信平台、森林公安微博、森林公安网络微课程等一系列新的宣传载体应运而生。网络公选的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他的“孟昆玉疏导法”“随身带药救路人”“微笑执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大连朱警官”(朱朝晖),他在天健网论坛、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上发帖,通过网络向大家讲解交通设施的相关知识,收集市民对交通状况的意见,从而改进了工作方法。这些事例都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警民来讲都是益事。森林公安宣传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宣传范围更大限度地覆盖群众。“互联网+森林公安宣传”的运用不仅是深化森林公安改革的要求,更是推动警务转型升级的要求。
开创“互联网+森林公安宣传”新格局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润喜提出:“以前的互联网还只是作为一个外在工具,现在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核心引擎,推动社会创新。”这就需要从理念上实现新突破,“互联网+森林公安宣传”不只是简单的在森林公安宣传中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更需要植入互联网观念,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资源,开展有力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宣传攻势,抓住互联网时效性、交互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增强森林公安宣传的战斗力。从方法上来讲,“互联网+森林公安宣传”就是要以传统宣传方法为依托融入互联网思维。例如,“互联网+舆论引导”,可以通过开设森林公安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方法,争取更多机会与群众互动,在互动中研究分析舆情导向,进一步传播正面声音;“互联网+典型选树”,把传统典型的发掘、选树、宣传、表彰与互联网结合,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起到宣传典型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互联网+森林公安文化”,举办森林公安网络摄影展、警察说警事、网络森林公安文化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民警的业余生活,更能激发群众参与森林公安文化的热情,实现森林公安宣传的目的,传递社会正能量。从选人用人机制上,积极选派基层通讯员到政工宣传部门进行轮岗培训学习,提高森林公安宣传的政治素质、新闻敏锐度和公文写作能力,着重培养一批对处理互联网问题技术能力高超的民警,弥补当前森林公安互联网宣传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在宣传激励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建立激励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互联网+森林公安宣传”的蓬勃开展,调动通讯员的积极性,激发民警的创造力,实现全警共同生发、创新的“大宣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