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漠化治理:“啃”扶贫攻坚“硬骨头”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5-05-05 00:00
信息来源:
作为我国石漠化较严重、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区),经多年综合治理,广西已成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最大的省(区)之一。记者近日在广西部分石漠化山区采访了解到,当前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相互促进效果明显,石漠化治理与“啃硬骨头”扶贫相结合,正成攻克“地球癌症”的有效途径。
昔日光秃石山 如今满眼着绿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成为难以攻克的“生态顽疾”。记者在广西部分石漠化山区看到,一些石山正发生变化:
云贵高原南麓的广西凤山县乔音乡久隆村巴腊屯,居住着60多位村民。村民罗起跃说,许多年前,屯里群众生产生活都要砍柴,山林被砍伐,石漠化加剧。光秃的石山无法涵养水土,当地常年旱涝交替;一些岩石经常滚落。
罗起跃说,为让石山重焕生机,村民们制定村规民约禁止乱砍滥伐。如今的巴腊屯完全变了样:5000多亩山头草木茂盛,猴子从60多只增加到400多只。
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192万公顷,与2005年第一次监测相比减少45.3万公顷,净减幅度达19%。
“广西样本”:减少石漠化山区群众对山林依存度
“部分石漠化山区变化明显,关键是广西将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经济发展相结合,减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依赖。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副处长邱承刚说。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当地依托葡萄酒厂鼓励群众在石山上种毛葡萄。“葡萄藤根部能 抓 住土层,不让泥土被雨水冲走。”村民唐毓甫在石山上种的毛葡萄每年可收500多斤,年收入1700多元。
记者采访感受到,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密切相关:一些石漠化治理较好的地方,群众产业发展道路多,从而更重视保护石山生态;石漠化治理滞后的地方,群众缺乏产业支撑、脱贫困难,被迫开荒扩种,陷入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广西还总结经验筛选出一批适合石山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的模式,如任豆树与金银花复合经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等生态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昔日光秃石山 如今满眼着绿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成为难以攻克的“生态顽疾”。记者在广西部分石漠化山区看到,一些石山正发生变化:
云贵高原南麓的广西凤山县乔音乡久隆村巴腊屯,居住着60多位村民。村民罗起跃说,许多年前,屯里群众生产生活都要砍柴,山林被砍伐,石漠化加剧。光秃的石山无法涵养水土,当地常年旱涝交替;一些岩石经常滚落。
罗起跃说,为让石山重焕生机,村民们制定村规民约禁止乱砍滥伐。如今的巴腊屯完全变了样:5000多亩山头草木茂盛,猴子从60多只增加到400多只。
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192万公顷,与2005年第一次监测相比减少45.3万公顷,净减幅度达19%。
“广西样本”:减少石漠化山区群众对山林依存度
“部分石漠化山区变化明显,关键是广西将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经济发展相结合,减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依赖。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副处长邱承刚说。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当地依托葡萄酒厂鼓励群众在石山上种毛葡萄。“葡萄藤根部能 抓 住土层,不让泥土被雨水冲走。”村民唐毓甫在石山上种的毛葡萄每年可收500多斤,年收入1700多元。
记者采访感受到,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密切相关:一些石漠化治理较好的地方,群众产业发展道路多,从而更重视保护石山生态;石漠化治理滞后的地方,群众缺乏产业支撑、脱贫困难,被迫开荒扩种,陷入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广西还总结经验筛选出一批适合石山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的模式,如任豆树与金银花复合经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等生态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