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业 “尴尬”之中市场大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04-09 00:00
信息来源:
首届中国果蔬行业研讨会近日在成都龙泉驿区召开,来自全国果业领域的专家以及国外果业驻华专家们会聚一堂,共议中国果业如何面对全球果业的新竞争。农业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水果产量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与会专家却称其为“尴尬的世界第一”,然而正是这个“尴尬”的背后,蕴藏着一块市场大蛋糕。
尴尬的世界第一
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所提供的材料显示,我国的果园面积已占世界果园总面积的21.3%,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4%,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遥居世界之首,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世界第三位。在1999年,我国水果产业的产值为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种植业中位列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中国果业已经形成零散的自由贸易交易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不善,使得中国果业徒有其表,缺乏核心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各地果市持续疲软,相继出现“卖果难”的同时,大量国外进口水果却又高价入市,对我国的果市及果树产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果树面积达847万公顷,产量达7500万吨,而果市相关辅助行业及技术却是世界上相对较为保守与落后的。我国的果品贮藏加工业远没有跟上果树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全国果品总贮量仅为1200万吨左右,仅占水果总产量的28.5%。与此同时,保鲜技术的落后与整体产销脱节及区域性零散化经营的模式,使得中国每年产出的水果,产生了近38%的直接浪费与经济损失。”果蔬专家周永年说:“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中国果业亟待产业化出路
专家们认为,纵观世界果业发展,无不是在产业化进程中得到发展的,中国果业亟待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产业化出路。
在欧美地区,最早由奴隶制生产方式构筑的果业雏形,逐渐向半工业化果业生产形态衍变,在20世纪的中、后期进入了产业化运作,即以果场主的科学化低成本生产,配以高效的物流与保鲜技术,运用全国、乃至全大洲内的综合式立体营销网络,使其产品的成本利润比得以最大化。在亚洲日本、泰国等果业贸易活跃的国家,果业生产产业化运作模式成熟相对较早,在果产品的生产上运用科学手段管理,主要目的也在于使果产品的利润率达到最高。
中国作为全球的果业第一大国,目前水果的市场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四至七成,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加上种值地域广阔的自然条件,能培养不同类型的优质水果。但在生产规模与营销模式上,却一直处于零散和缺乏整体产业化协作的状况,在面对世界果业产业化风潮时,显得竞争力不足。
如何能够让中国的水果产业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获得一席之地,取决于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能否改良品种,调整目前中国果业过于追求面积、产量的状况,并建立一套果品交易流通系统,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水果标准,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措施促进中国水果在世界水果市场的竞争力。
尴尬后面蕴藏市场大蛋糕
专家们说,目前我国果品业面临产品商品化程度低、标准不一、缺乏主导品牌等问题,然而换一种思维,恰恰是这一个个问题的后面,蕴藏着一块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比如据有关专业人士的调查汇总,我国水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量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0%左右,大多数产品都存在“一流水果三流包装”的现状,就连采后的冷藏保鲜、贮藏运输等方面也不能及时到位,造成处置不当的变质果及浪费也要占到水果总产量的1/7左右,最终导致产品未及在市面上竞争就先掉价的非正常“死亡”。到2010年,我国农产品产后处理率要达到45%至55%左右,包括水果保鲜在内的行业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
我国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国内果园多为个体经营,种植销售零散分布,投入少、规模小,加之果农的科技素质低,规范化管理和集约经营层次较低。在发达国家,水果产品的加工、销售率通常都在70%至82%左右,而在中国则仅为10%左右,而这意味着每年有近4500万吨水果、600亿至750亿元产值的大蛋糕等待新的果品交易贸易平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