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洋水果拥进深圳市场(二)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06-25 00:00 信息来源:
  “洋禁果”之所以成为“禁果”,主要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的类似于地中海实蝇等虫害被称为“水果杀手”,由于没有经过口岸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隐藏在水果中的任何一粒卵可能都是致命的。
  去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在国外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农产品、水果等大量涌入内地市场的同时,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严峻,深圳口岸去年截获入境有害生物创历史新高。据统计,去年深圳口岸共检验检疫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15万多批次,实施出入境木质包装检疫26万多批次。截获我国禁止进境的一、二、三类危险性病、虫、杂草48种2230批,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0%和97.2%;截获其他有害生物524种6272批,同比增长8.3%和13.5%。其中检出菜豆象、咖啡果小蠹等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4种27批次;检出松材线虫、槟榔实蝇、菲律宾实蝇、大家白蚁等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24种1798批次;检出亚麻疫病菌、毛刺线虫、榈核小蠹、美洲豚草、法国野燕麦等三类危险性有害生物21种407批次。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洋禁果”农残可能严重超标,会对食用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减少虫害,有些“洋禁果”在生长期及成熟期如果被喷洒剧毒农药,如甲胺磷等,一旦直接从枝头摘下偷运入境搬到市场上,不到一周就到了消费者口中,来不及降解,就会直接造成人畜中毒事故。
  管理脱节滋生“黑洞”
  为高额暴利所驱动的不法之徒,根本不顾国家的法令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想尽办法进口和售卖“洋禁果”。
  就拿泰国龙眼来说,近年,我国从泰国进境水果中频频发现疫情,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今年2月26日作出了暂停进口泰国龙眼的决定,规定运抵各口岸的泰国龙眼,一律退货或销毁。但该禁令发出一个月后,记者曾经暗访深圳龙眼市场,居然发现“泰国龙眼”销售异常火爆。据市场管理者反映,完全不知道有国家“禁令”之说。
  为何国家一边禁止,而另一边市场上“洋禁果”却出现生意火爆的局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管理上脱节的“两张皮”是滋生“黑洞”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检验检疫部门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按国家现有管理体系,进口水果的“产地关”和“检验检疫关”等在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决不允许一个“洋禁果”从口岸入境,凡是发现此类情况,检验检疫部门将作退运或销毁处理。由于相对固定的行政分工,检验检疫部门不是市场管理的主体,一般不进入市场进行查缉活动。
  市工商局有关人士称,市场上销售的“洋禁果”既然是国家禁止入境的,说明这些“禁果”要么是假冒,要么是走私入境,前者可按照假冒伪劣处理,后者则可以按照没有合法来源的物品予以查处。说到“洋禁果”市场销售屡禁不止的原因时,这位负责人坦言,工商及市场管理部门一般只要求经销人员提供相关进口经营资格证和海关纳税证明,而对于市场上销售什么样的“洋水果”,管理人员一般没有细致地去查。他说,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及时了解最新的水果进出口信息,才会出现“洋禁果”在市场上高价热卖的情况。
  市内一家大型农批市场上的管理人员说,只有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某项专项检查通知,管理人员才会没收和扣押“洋禁果”,否则他们一般会照顾到经营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繁荣。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目前“洋禁果”屡禁不止的情况看来,行政管理体系分工的条条框框束缚了行政权力实施的有效性。其实,只要地方市场管理部门与国家进出境管理部门建立定期通报信息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或者定期进行联合市场稽查等,这种巨大“市场黑洞”存在的空间也自然消失。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深圳检验检疫部门正在考虑同市工商部门建立一种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政策。而工商部门也表示,将更多地同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一起,开展市场联合查缉行动,净化“洋水果”市场,让“洋禁果”没有市场生存空间。
< img src=""/>

非法洋水果拥进深圳市场(二)

672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