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李果大丰收 农民亦发愁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07-03 00:00 信息来源:
  采摘面积10.5万亩,年产量4万吨,创历史新高;每公斤价0.40元,年产值1600万元,居历年最低。
  永泰县素有“李果之乡”的美称,但永泰县农民今年陷入了李果销售难、售价低的困惑:全县可采摘的李果面积约10.5万亩,预计年产量4万吨,创历史新高;每公斤平均价仅为0.40元,年产值1600万元,居历年来最低水平。李果卖不动,卖了也白卖!
  带着果农的困惑,记者走访了永泰县有关部门,以寻求解决思路与办法。
  永泰:“李果之乡”誉满全国
  永泰县种植李果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公元1558年明嘉靖37年已开始普遍种植,清宣统年间盛植。永泰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曾洪挺告诉记者,该县李果品种主要有芙蓉李(占95%)、玫瑰李(猴李)、胭脂李、红心李、柰李、鹅黄李以及新近引进的美国黑李、梅李、古田红李等(以上占5%)。李果属蔷薇科、色泽艳丽,味道爽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是夏令主要水果之一。今年,该县李果种植总面积大约12.7万亩,采摘面积10.5万亩,年产量可达4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1年8月,永泰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李果之乡”。
  农民:种李果是亏本“买卖”
  多少年来,李果不但是永泰县农民招待客人的果品、访亲送友的礼物,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憨厚的农民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栽培多年、视为“宝贝”的李果,如今却成了负担:连续几年的售价都低于成本价。他们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
  记者在永泰县城峰镇太原村采访时,该村的村民任兆兵算了一笔账:他家今年已有几百株的李果,夫妻两人一天最多摘150公斤,按平均价每公斤0.40元算,只收入60元,而李果树从幼苗到结果大约需要5年,这5年来的除草、施肥、喷药、开荒、剪枝以及管理等,全算白干了。
  永泰县农业局局长陈至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采摘、挑工费每50公斤就要12元左右,果园管理、复合肥费用每亩100元,农药每亩180元。实际上,从果树上把李果摘下,农民不但没有收入,还要贴本。质量不好的李果就更不用说,肯定没人要。永泰县现有13家私营的蜜饯厂或中小加工厂,最多只能消化2.5吨李果。好端端的李果卖不掉,只好忍痛把它倒掉,有的干脆搁在树上不去摘,免得又增加采摘的工钱。在葛岭镇王布村,记者看到农民把卖不出去和质量差的李果一箩筐一箩筐地倒在公路边。
  出路:组建集团形成“产业链”
  永泰县农业局的负责人分析说,今年永泰产的李果都是老产品,未能创新,而外省的李果却有所发展,加上国际绿色壁垒,产品出口受阻,来永泰收购李果的泉州及广东客户逐渐变少。可以说,果农现在是“任人宰割”,价格及购买与否完全取决于买方。
  据分析,以低廉的价格收购鲜果,深加工成蜜饯,农产品增值近10倍。这部分经过后加工产生的增值,原本可以由永泰人自己来赚,如今却轻轻松松地落入了外地人的腰包。而缺少一批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是造成永泰李果后加工滞后和乏力的主要原因。
  永泰县农业局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永泰现有的13家蜜饯及加工企业,大多存在明显的作坊式生产痕迹,或生产规模小,或产品档次低,难以发挥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客观上阻碍了永泰李果加工融入社会化、产业化生产进程,并进而影响到当地果农的增收增效。组建永泰李梅产业集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即重点企业要强强联合,把全县建设成基地+公司+农户的一条龙产业体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统一标式、统一管理。此外,鲜果的市场潜力还很大,如可以设置一上规模的李果分级、保鲜、储藏、包装和加工企业,实现李果分散生产、集中处理,对鲜果按成熟度分批采果、按果实大小分类包装、按等级分开出售,实行精美包装和透明包装等。
  诚然,永泰的“李果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除了农民自身的观念要转变外,还需要有关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帮助。投资永泰,利用其资源优势,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契机。我们期待社会各界都给永泰果农出一份力量、提一点建议,让“李果之乡”真正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 img src=""/>

永泰:李果大丰收 农民亦发愁

67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