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09-03 00:00 信息来源:
  草莓属于蔷薇科(Rosaceae) 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果树,在世界小浆果生产中居于首位。草莓适应性强,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栽培。草莓以其柔软多汁、营养丰富而著称,尤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
  一、世界草莓生产现状
  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300万t,栽培面积超过20万hm2。美国一直是草莓产量最高的国家,2000--2001年平均产量约为79.9万t,占世界产量的25%,其次是西班牙(33.9万t)、波兰(20.5万t)、 日本(20.3万t)、意大利(18.9万t)、韩国(17.8万t)、墨西哥(13.4万t)、俄罗斯(13.1万t)、土耳其(11.0万t)、德国(10.2万t)。世界上草莓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波兰(6.39万hm2),其次是美国(1.93万hm2)、德国(0.96万hm2)、西班牙(0.90万hm2)、南斯拉夫(0.87万hm2)、土耳其(0.86万hmz)、日本(0.73万hm2)、韩国(0.73万hm2)、意大利(0.69万hm2)、墨西哥(0.60万hme)、乌克兰(0.60万hm2)等。由于统计上的原因,中国上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草莓产量和面积数远远小于实际数字,实际上目前中国的草莓面积已达到7万hm2,超过波兰,居世界第一位,而年产量已达到75万t,接近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世界各国草莓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达44.0t/hm2(FAO统计取2000—2001两年的平均值),其次是美国41.4t/hm2。 居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比利时40.0t/hm2、墨西哥39.3t/hm2、西班牙35.2t/bm2。
  世界各大洲中,欧洲草莓产量最高,占全世界的43.4%,其次是北美洲,占30.4%。亚洲产量占17.4%。非洲(5.8%)、南美洲(2.3%)、大洋洲(0.7%)三个洲总量所占比例不到10%。欧洲的栽培面积占全世界的68.8%,北美洲占13.0%, 亚洲占12.3%,非洲占3.2%,南美洲占2.2%大洋洲占0.4%。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北美洲远高于欧洲及其他各洲。
  欧洲的草莓产量总体上在增加,已从1992--1993年的119.3万t增加到2000—2001年的137.7万t,法国和英国的产量近几年有所下降,目前西班牙是欧洲草莓生产量最大的国家,2000—2001年平均达到33.9万t。波兰的栽培面积最大,2001年的栽培面积为65 754hm2,但单产较低。栽培面积在5 000hm2以上的欧洲国家有波兰、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南斯拉夫、土耳其、意大利、乌克兰、法国。波兰和俄罗斯及乌克兰生产的草莓主要用于冷冻加工或制果酱,而波兰是全世界出口冷冻草莓最多的国家。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生产的冷冻加工草莓在数量上有所下降,现以鲜食草莓为主。
  北美洲的草莓产量也呈上升趋势,从1992—1993年的73.1万t增加到2000—2001年的96.4万t。主产国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生产的草莓主要用于鲜食。北美洲的产量主要来自美国,加州是美国最大的草莓产区。墨西哥的草莓产量在北美洲居第二位,2000—2001年的产量达13.4万t,主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草莓生产呈下降·趋势,产量已从3.4万t降到2.4万t,栽培面积也从5000hm2减少到4000hm2,魁北克和安大略是加拿大草莓生产最大的省份,面积达2 500hm2以上。
  亚洲的草莓主产国是日本和韩国,主要采用温室和大棚进行保护地生产,以鲜食为主。 日本草莓主产区是关东、关西、四国、九州和东海,这些地区多集中在气候较温暖的地方。日本和韩国用于加工的冷冻草莓主要靠进口。但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草莓生产的迅速崛起,面积迅速扩大,亚洲将逐渐成为世界草莓的主产地。
  非洲的草莓生产发展很快,栽培面积在1992—2001年间成倍增长。尤其是摩洛哥利用其温暖湿润的地中海式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在1992—2001年10年间栽培面积增加了近5倍,并一跃成为非洲草莓产量最大的国家。埃及是非洲草莓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最近几年从美国引进了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了种植利润,栽培面积也逐年增加,2000—2001年达到2 685hm2,生产的草莓主要向欧洲和海湾国家出口。
  世界各国的草莓生产在发展趋势、栽培面积、栽培形式、栽培品种、销售和加工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过去的20年中,西班牙、韩国和美国的草莓产业稳步发展,日本、意大利和波兰在20世纪70-80年代迅速增加后,在以后的10年中逐渐下降。现将世界10个草莓主产国的生产情况简介如下。
  1.美国
  草莓在美国果品产量中占第六位。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冬季分别从佛罗里达半岛沿大西洋向北和沿密西西比河谷及从加利福尼亚州沿太平洋北上,形成长达5—6个月的收获期。美国草莓多为露地栽培,只有很少部分是保护地栽培。全国有23个州生产草莓,南部各州生产的草莓主要供鲜食,北部各州生产的草莓主要供加工用。栽培面积最大的州是加利福尼亚,大约为10000hm2,其次是俄勒冈,大约为2 500hm2,佛罗里达州大约2 000hm2。草莓总产量的80%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其次佛罗里达州 (10%)、俄勒冈州(5%)和华盛顿州(2%),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密苏里州、田纳西州,伊利诺州也有较大面积生产。加州1年中大多数时间均有草莓生产,栽培形式以露地栽培为主,按定植时期可分为冬植与夏植。冬植约占总面积的75%,州中部和南部大多数地区采用此方式,平均产量为62t/hm2;夏植一般在加州北部常见,采收期为第二年的4-9月。加州东部及中部地区的草莓栽培可分为大都市近郊的观光草莓园和佛罗里达州的出口园艺等各种形式。观光草莓园多采用地毯式栽培,也有采用双行定植的高畦栽培。
  2.西班牙
  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为温和的地中海气候,西南部及地中海沿岸为西班牙草莓主要生产地。西南部的韦尔瓦省草莓产量占全国的90%,主要利用小拱棚和覆盖黑色地膜栽培,保护地草莓发展很快,以鲜食生产为主。引进美国的Douglas、Chandler、Pajaro等品种后,草莓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出口到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
  3.波兰
  波兰草莓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受波罗的海影响,属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主栽品种为SengaSengana、波拉,但波兰地多人少,草莓种植较粗放,几乎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栽培周期一般为3-5年,单产低。生产的草莓83%主要用于冷冻出口和加工,国内市场鲜食占12%,出口鲜草莓占5%,主要向美国、加拿大出口。
  4.日本
  草莓是日本的主要果树作物,在过去的10年中虽然面积有所下降,但产量仍保持稳定,草莓产区主要集中在关东、中部和九州地区。在全国草莓主产县中,枥木县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第一位。但最近几年,九州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包括福冈、熊本、佐贺、长崎、大分、鹿儿岛、宫崎7县,总产量为6.6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3。日本栽植方式主要包括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露地栽培和抑制栽培4种类型,保护地栽培占82.9%,包括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及小型拱棚等形式,露地栽培面积很少, 只占17.1%,其中兵库县和秋田县的露地栽培面积较大。草莓栽培采用不同品种和相应栽培方式,基本上能够周年生产。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是女峰和丰香,约占85%,其他品种如章姬、枥乙女、幸香、宝交早生、爱美、丽红、春香、芳玉等在生产上也有一定面积的栽培。日本自产果实绝大部分用于鲜食,果汁、果酱等加工用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5.意大利
  栽培面积在2000—2001年为6 903hm2,产量18万t左右,产量的50%用于出口,10%用于加工。南部为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栽培面积正在进一步扩大,保护地栽培比例明显增加。中部和南部的拉齐奥、塞利诺、梅塔蓬托和西西里,保护地草莓占60%,主栽品种为Douglas、Pajaro等。北部气候相对温和,但有时冬季寒冷,在波瓦利、皮埃蒙特、威尼托和热那亚,当地草莓40%是用温室生产的,主栽品种戈雷拉、Addie。
  6.韩国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韩国在世界草莓生产国中一直排在前10位,其年产量在10万t以上,栽培面积大约为7 000hm2,塑料大棚约占5 000hm2,大部分用于半促成栽培。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的中南道(2 000hm2)和东南部的庆南道(1 600hm2)。韩国草莓果实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在3~5月,但最近促成栽培的面积正迅速扩大,可以在冬季供应早期果实上市。韩国草莓栽培与日本、中国相近,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大部分用于本国销售,仅有少部分销往日本。最近5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便宜的特点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育苗,然后冷藏运回后直接定植,大大降低丁其生产成本。
  7.墨西哥
  墨西哥的草莓产量在北美洲居第二位.在世界居第七位,单位面积产量达24.2t/hm2,主产区有Michoacan州的Zamora和Guanaiuato州的Irapuato,主要以露地栽培为主。生产的草莓有50%出口到美国,尤其在冬季和春季加州草莓还未成熟的时期。加工用草莓占美国市场的30%-45%,主要加工成冰淇淋、果酱、果汁等。
  8.俄罗斯
  俄罗斯主要以大型集体、农庄为单位,采取露地栽培方式,生产的草莓主要用于冷冻、加工或制果酱。栽培品种过去以SengaSengana、科拉洛娃亚100、里沃夫为主,单产较低,约为14~16t/hm2。近年来,俄罗斯十分重视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培育。
  9.土耳其
  在产量和面积上每年都明显增加,产量已由1992—1993年的5.5万t/bm2增加到2000—2001年的11万t/hm2,栽培面积由6 102hm2增至8 600hm2。以传统的地毯式栽培方式为主,果实主要加工成果酱。
  10. 德国
  属于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大多以露地栽培为主。近10年来,栽培面积呈上升趋势,已从1992—1993年的6 059hm2增至2000—2001年的9 619hm2,单位面积产量达13.1t/hm2。生产的草莓主要用于鲜食和加工。
  二、中国草莓生产现状
  中国野生草莓资源十分丰富,但大果型栽培草莓在20世纪初才传人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从前苏联、东欧引入大量品种,60年代曾一度使中国的草莓生产初具规模。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各级政府及科研单位对草莓生产开始重视,使草莓生产迅速发展。引进并筛选出一些优良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栽培方式从原来单一的露地栽培发展为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草莓以其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适于保护地栽培等特殊优势而成为中国果树业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新兴产业,有的地区草莓种植业还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今,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东自上海市、西到新疆乌鲁木齐的广阔领域内均有大面积的草莓栽培。1985年,中国草莓栽培面积大约是3 300hm2,1995年中国草莓栽培面积约为36 700hm2,到2000年已达到66 700hm2。河北、辽宁、山东为全国最大的草莓产区,栽培面积均达10000hm2以上,上海约为4 000hm2, 四川4 000hm2,安徽3 300hm2,浙江约为3 000hm2,江苏3 000hm2,吉林2 000hm2,黑龙江1 300hm2,山西1000hm2,陕西1000hm2,江西1000hm2。全国闻名的草莓产区有河北的满城、辽宁的丹东、山东的烟台、四川的双流、江苏的句容、上海的青浦和奉贤、浙江的建德和诸暨等,它们已成为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成都及重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草莓鲜果供应主产区。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大,加之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栽培形式多种多样。80年代以前,中国的基本栽培形式为露地,但最近20年来,各种保护地栽培迅速兴起,从简单的地膜覆盖、小拱棚、中拱棚、大拱棚到金属材料组装的塑料大棚、竹木或钢筋骨架的日光温室。南方地区以塑料大棚及小、中拱棚为主,北方地区以日光温室及中、大拱棚为主。目前中国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中较普遍应用的技术措施有放养蜜蜂授粉、喷施赤霉素、假植育苗、加温与电照补光、安装滴灌设备、疏花疏果。此外,CO2气肥装置、卷帘机在全国部分地区日光温室栽培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草莓的无土栽培在中国尚处于试验阶段,在生产上应用很少。多种栽培形式的搭配,延长了草莓鲜果上市时期,使草莓鲜果供应期延长至半年多,北方为10月至翌年6月,南方11月至翌年5月,而且利用成熟时期及价格上的差异加强远运外销,如四川的草莓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各地。
  中国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实行草莓与其他作物轮、间、套作栽培,明显增加了农田的收益,如实行草莓与水稻、蔬菜轮作,草莓与幼龄果树、玉米间作,草莓与棉花、蔬菜套种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0年代以前,有些地方采用多年一栽的耕作方式,但由于这种栽培制度易造成植株衰弱,根系老化,果实变小,因此现在生产上除专门生产加工品种外已基本上摒弃了这种方式,普遍采用管理更为精细的一年一栽制。
  目前,中国草莓年产量约90万t,与世界草莓生产先进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相比,平均单产较低。露地栽培产量一般为7 500~22 500kg/hm2,最高者也可达到37 500kg,棚产量高于露地,一般为11 250-30 000kg,南方塑料大棚栽培丰香的产量为15 000~22 500kg/hm2,北方日光温室栽培全明星产量一般为22 500~30 000kg/hm2,栽培弗吉利亚产量一般为30 000~45000kg/hm2。单位面积产量与品种、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总体来看,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中国80年代初期从欧美、日本引入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迅速取代了过去的老品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河北保定的主栽品种为全明星(All star),其特点是果大,耐贮运,但果实偏酸。近来丰香、静宝等品质优良的日本品种的栽培面积正在扩大;辽宁丹东地区80年代的主栽品种为戈雷拉(Gorella),其特点是果大,丰产,但畸形果较多,果尖不易着色,植株结果后易衰弱。90年代由于西班牙品种弗吉利亚在日光温室中的大力推广,使戈雷拉的栽培面积迅速减少。弗吉利亚的主要特点是果大,在日光温室中连续结果能力强,极丰产,可达75000kg/hm2。但该品种在冬季低温期的果实品质较差,味淡,因此随后被吐德拉(Tudla)和鬼怒甘所取代;江浙及上海一带的主栽品种为日本品种丰香和宝交早生,这2个品种都表现为品质优良,但都不耐贮运,抗病性差。中国自育的品种明晶、明磊(沈阳农业大学)、硕丰、硕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星都1号、星都2号(北京市林果所)在生产上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目前中国草莓品种更新速度较快,并且走向多样化。除上述提到的品种外,还有一些品种如哈尼(Honeoye)、早红光(Earliglow)、马歇尔、卡尔特1号、玛丽亚、埃尔桑塔、森加森加拉、春香、达娜、明宝、早丰、硕蜜、安娜、索非亚、章姬、幸香等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大果优质的保护地品种将是最受欢迎的品种。
  三、世界草莓销售与流通
  随着世界草莓生产的不断发展,草莓销售与流通的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世界草莓进口情况
  世界前20位国家近3年草莓进口量及进口金额见表1。可以看出,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和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最大的进口国。全世界进口总量由1998年的44.9万t增加到2000年的48.2万t,但进口金额却由8.5亿美元降到7.4亿美元。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2000年进口量达12.5万t,进口金额为1.7亿美元,虽比1998年有所下降,但仍高居首位,近几年德国国内的草莓生产逐年增加,使草莓进口量减少。法国进口量居第二位,2000年为8.9万t,进口金额为1.2亿美元。进口总量排名第三位的是加拿大,进口金额在1998—2000年间有上升趋势,在2000年超过英国而跃居第三位,达到0.8亿美元,而英国则从1998年的0.82亿美元降到0.62亿美元。墨西哥近年来进口量增加非常明显,从1998年0.4万t增加到2000年1.1万t,几乎增加了3倍。
  日本不是主要进口国家,本国生产草莓主要是自用,少量用于出口。在日本,草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果品,其人均消费金额在各类鲜果中仅次于柑橘和苹果,但销售价格则居第一位,近10多年来其价格一直稳定在1 000-1 200日元/kg, 日本国内生产的草莓主要用于鲜食,只有约5%用于加工。由于利用促成栽培、露地栽培(包括高寒山区)、品种优势及进口等,基本可满足周年供应。日本的草莓加工原材料主要依赖于从美国、新西兰、韩国等国以及中国台湾的进口,最近也从中国大量进口速冻草莓,加工产品主要是草莓酱及用做添加剂。中国香港进口草莓总量在1998年为1 994t,2000年为2400t,而进口总额在1998—2000年居世界第14位。至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尚未从国外进口草莓。
  2.世界草莓出口情况
  全世界草莓出口总量从1998年的46.1万t上升到2000年的46.9万t,趋势稳定,而出口总额却由1998年的8.6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6.8亿美元(表2)。
  年产量居世界第二的西班牙,其出口总量和出口金额都居世界第一位,年出口量约20万t,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居第二位的是美国,出口总量从1998年的5.0万t上升到2000年的6.3万t,出口总额也由1998年的0.9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亿美元。比利时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从1998年的3.2万t增加到2000年的3.96万t,在5-7月间大约50%的草莓出口到德国,在夏秋季节,也出口到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出口总量居第四位,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5.2万t降到2000年的3.6万t,出口总额也由1998年的0.9亿美元下降到0.6亿美元。荷兰的出口量从1998年1.1万t曾加到2000年的1.7万t,主要在5-6月间出口到德国,在夏秋季节出口到英国和意大利,而进口主要是在西班牙、法国和波兰。
  目前中国草莓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最近开始大量出口日本、欧洲和美国,据估计,2002年全国出口量约5万t,主要出口省份包括山东、辽宁、河北、江苏等。主要出口栽培品种为森加森加拉、哈尼、吐德拉、全明星、宝交、马歇尔、丰香等。2002年,山东、辽宁出口草莓的田间收购价很高,达3.0-5.0元/kg。出口产品除速冻外,还包括单冻、加糖、巧克力冷冻及脱水草莓,不同制品间价格差别较大(表3)。从栽培面积、形式、成本、价格、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看,具有较大优势, 因此今后中国草莓出口将逐年增加,潜力很大。
  四、世界草莓生产发展趋势
  20世纪后期是世界草莓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特点为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和产量迅速提高,近些年来的草莓生产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除少数国家外,产量和面积没有大的波动,而行业水平稳步提高,总体上呈现出以下趋势:
  1.稳定面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近10年来,全世界草莓栽培面积基本上保持在20万hm2,虽然在近两三年有所提高,但仍保持稳定,维持在22万hm2左右,年生产量约300万t。在稳定面积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单产,进而提高优质果的产量。由于草莓栽培管理及采收等环节上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田间作业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零售价偏低,影响了少数国家和地区草莓生产的发展,如日本近些年来虽然草莓年产量较稳定,但栽培面积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草莓生产劳动强度高、老龄化严重。南半球许多地区劳动力不足以及水资源缺乏已经限制了草莓的发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摩洛哥等地中海沿岸各国由于草莓果实采摘期太集中,在3-5月份上市,导致产品积压,价格降低。这些国家草莓主要向德国出口,而德国近几年由于大力发展草莓生产,进口量减少,使上述国家的草莓生产受到影响。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草莓面积减少与劳动力成本高也有关系。因此,近年来,欧洲、美国等进口加工原材料纷纷转向中国等生产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
  2.生产绿色无公害草莓
  21世纪提倡发展无污染食品,重视食品安全,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对所进口的食品实施严格的标准。从2001年7月1日起欧盟制定和实施新标准,对很多项指标要求检出率为零;德国也对进口食品制定了1 800多项卫生安全标准。《欧盟有机食品法》的实施严格限制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中国一些地区也制定出严格的检测标准,要求农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安全”的要求,生产出绿色食品。由于草莓不耐贮运、不耐清洗,因此无论直接食用鲜果还是用作加工的原材料,都必须安全无污染。
  3.草莓品种更新步伐加快
  在许多国家,草莓已成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因此选育出适合各国气候条件的草莓新品种非常重要。目前生产上急需优质鲜食品种、优良加工品种、抗病品种、适于不同形式栽培的品种完成更新换代。鲜食品种要求早熟、优质、大果,如日本新培育的优良品种枥乙女、章姬、幸香正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加工品种要求果硬、成熟期集中、易于除萼、丰产,如美国加州的适于加工的新品种Camarosa已占60%以上;抗性育种要培育出抗果实和叶片病害的品种,力争少施农药或不施农药,甚至进行有机栽培,到2005年,溴化甲烷作为熏蒸剂将被禁止使用,也迫使人们寻找抗土传病害的草莓新品种;选择适于不同栽培形式的品种进行栽培,可拉开上市时间,实现周年供应。
< img src=""/>

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672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