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水果“美容”甜蜜市场“破相”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03-15 00:00
信息来源:
新春来临,市场上的水果可谓琳琅满目。香蕉、蛇果、榴莲、西瓜五湖四海,风味各异,光是它们水灵、艳丽的外观就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别提它那脆嫩酸甜的口感。但谁会想到,就在“人造美女”昂首走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人造靓果也悄然混入果摊。
2004年底,列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划的赣南脐橙遭遇“染色橙”事件,水果“美容”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天生丽质的水果被“美容”,为求卖相而毁形象,水果产业上演了多少“美容生死劫”?作为产量世界第一的水果大国,水果种植已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入世后过渡期已经来临,中泰水果零关税已经启动,国产水果如何度过“美容关”?
希望之果沦陷“美容关”
江西赣南是“中国脐橙之乡”,所产脐橙酸甜适度,风味浓郁,自然着色橙红,品质可与美国新奇士媲美,并因此“入围”国家农业部的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这几年,赣南脐橙的果园价一直维持在每斤1.8左右,不少农民靠脐橙脱贫致富,然而,最近的“染色橙”事件给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浇了一盆冷水。
因为适销对路,从2003年开始,广东境内一些果品经销商为抢市场先机,在脐橙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到赣南产区收购青皮或黄皮果,用乙烯利脱青催熟后,在加入含有染色剂的温水中浸泡使果皮成橙红色出售。2004年,这股“染色热”继续升温,本来赣南脐橙完全成熟应在每年11月20日以后,而一些经销商竟在9月份就来收青果,果园价最高达3元/斤。2004年11月24日,广东媒体对此进行曝光后,香港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占香港水果市场70%份额的“惠康”超市和“百佳”公司,于是从12月6日起全面停售并回收“江西橙”,酿成了沸沸扬扬的“染色橙”事件,经销商纷纷撕毁订单,果价猛跌,果农损失惨重。
据悉,“染色橙事件”后,该市果农直接损失约3.6亿元。更为严重的是,赣南脐橙将可能因此声誉大跌,长期失去广阔的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染色橙”事件前,赣南脐橙占据了香港70%-80%的脐橙市场份额。事件后,美国新奇士、澳洲橙、南非橙等乘虚而入,已成为当地市场主销品种。
美容陷阱早有前车之鉴
一场“染色橙”风波把红火的赣南脐橙吹入谷底,果农、经销商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水果美容”风潮。因水果美容而让产业“毁容”的前车之鉴此时才出现在人们脑海中。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曝光注水、染色、洗衣粉刷皮甚至用硫酸水保鲜等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水果“美容术”,涉及橙子、荔枝、毛桃等十几种水果。“美容”使用范围之广、门道之多已经堪称水果市场暗中涌动的“风潮”,不仅对消费者利益构成危害,还对水果产业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2002年,安徽砀山梨被曝光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尽管果型变漂亮了,消费者却吓走了,果农丰收却遭卖果难。
2003年,陕西周至猕猴桃也兵败“美容关”。周至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县,但由于使用“大果灵”,品质下降,而被市场无情抛弃,果农蒙受了烂果之痛。
我国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遥居世界之首,柑橘产量列世界第三,整个水果产业的产值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水果种植业已成为很多地方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但从砀山梨到赣南脐橙,三年就有三种国产优势水果品种因“美容”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果贱伤农,“美容”似乎成了水果产业绕不过的难关。
优势产业保护漏洞知多少?
水果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但商品化处理太少、散装果多、没有卖相一直是我国水果产业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外水果相比的差距所在。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观念的增强,我国果农和一些经销商逐渐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兴起了水果“美容热”,纷纷搞起水果包装、打蜡甚至染色。偏偏推开窗子带来沙,好工艺到中国水土不服。
因美容毁容,为求卖相毁形象,这样的市场“怪胎”在我国水果产业已经见怪不怪,“染色橙”不过是其最新的版本。赣州不少果农和干部怀疑,“染色橙”事件可能是竞争对手根据我国法律空白和产业弱点策划的商业阴谋;也有人痛斥,是黑心商家缺德搅乱市场伤害了农民;一些人还说,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产业运作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难以压阵,果业协会难挑大梁,产地产业链太短、产销跨省脱节难以监管造成的。
但记者调查认为,事件暴露的国家对优势产业保护机制存在的漏洞也值得关注。
第一,标准对接滞后。国外(包括境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淘汰并禁止的水果染色技术,我国至今没有明确。“染色橙事件”的罪魁祸首——此次曝光的柑橘染色剂“橘子红2”就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由美国FMC公司注册在全国经销的。
第二,对市场突发事件缺乏应急协调机制。赣州方面得知“染色橙”消息后曾想方设法救市,但由于跨越赣粤港三地,特别是涉及香港,无从下手,收效甚微,以至酿成大浪。
第三,产业扶持保护机制仍需完善。赣南脐橙的品质和产业前景早已业界共知,列入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资格,江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还在规划脐橙出口基地,但"染色橙"还是堂而皇之走出国门酿成风波,这说明农业优势产业保护不能重规划轻实施、重生产轻销售、种产地轻市场、重国内轻境外,要加快落实和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划,加大原产地域保护和跟踪力度,建立产销协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出入境监管。
目前,赣南各县正根据这次风波后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事实,因势利导,逐步提高自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国产水果何时趟过“美容关”,国产水果何时真正做大做强,从容应对国际竞争?我们还应等着行动和时间回答。
2004年底,列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划的赣南脐橙遭遇“染色橙”事件,水果“美容”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天生丽质的水果被“美容”,为求卖相而毁形象,水果产业上演了多少“美容生死劫”?作为产量世界第一的水果大国,水果种植已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入世后过渡期已经来临,中泰水果零关税已经启动,国产水果如何度过“美容关”?
希望之果沦陷“美容关”
江西赣南是“中国脐橙之乡”,所产脐橙酸甜适度,风味浓郁,自然着色橙红,品质可与美国新奇士媲美,并因此“入围”国家农业部的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这几年,赣南脐橙的果园价一直维持在每斤1.8左右,不少农民靠脐橙脱贫致富,然而,最近的“染色橙”事件给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浇了一盆冷水。
因为适销对路,从2003年开始,广东境内一些果品经销商为抢市场先机,在脐橙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到赣南产区收购青皮或黄皮果,用乙烯利脱青催熟后,在加入含有染色剂的温水中浸泡使果皮成橙红色出售。2004年,这股“染色热”继续升温,本来赣南脐橙完全成熟应在每年11月20日以后,而一些经销商竟在9月份就来收青果,果园价最高达3元/斤。2004年11月24日,广东媒体对此进行曝光后,香港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占香港水果市场70%份额的“惠康”超市和“百佳”公司,于是从12月6日起全面停售并回收“江西橙”,酿成了沸沸扬扬的“染色橙”事件,经销商纷纷撕毁订单,果价猛跌,果农损失惨重。
据悉,“染色橙事件”后,该市果农直接损失约3.6亿元。更为严重的是,赣南脐橙将可能因此声誉大跌,长期失去广阔的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染色橙”事件前,赣南脐橙占据了香港70%-80%的脐橙市场份额。事件后,美国新奇士、澳洲橙、南非橙等乘虚而入,已成为当地市场主销品种。
美容陷阱早有前车之鉴
一场“染色橙”风波把红火的赣南脐橙吹入谷底,果农、经销商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水果美容”风潮。因水果美容而让产业“毁容”的前车之鉴此时才出现在人们脑海中。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曝光注水、染色、洗衣粉刷皮甚至用硫酸水保鲜等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水果“美容术”,涉及橙子、荔枝、毛桃等十几种水果。“美容”使用范围之广、门道之多已经堪称水果市场暗中涌动的“风潮”,不仅对消费者利益构成危害,还对水果产业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2002年,安徽砀山梨被曝光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尽管果型变漂亮了,消费者却吓走了,果农丰收却遭卖果难。
2003年,陕西周至猕猴桃也兵败“美容关”。周至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县,但由于使用“大果灵”,品质下降,而被市场无情抛弃,果农蒙受了烂果之痛。
我国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遥居世界之首,柑橘产量列世界第三,整个水果产业的产值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水果种植业已成为很多地方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但从砀山梨到赣南脐橙,三年就有三种国产优势水果品种因“美容”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果贱伤农,“美容”似乎成了水果产业绕不过的难关。
优势产业保护漏洞知多少?
水果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但商品化处理太少、散装果多、没有卖相一直是我国水果产业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外水果相比的差距所在。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观念的增强,我国果农和一些经销商逐渐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兴起了水果“美容热”,纷纷搞起水果包装、打蜡甚至染色。偏偏推开窗子带来沙,好工艺到中国水土不服。
因美容毁容,为求卖相毁形象,这样的市场“怪胎”在我国水果产业已经见怪不怪,“染色橙”不过是其最新的版本。赣州不少果农和干部怀疑,“染色橙”事件可能是竞争对手根据我国法律空白和产业弱点策划的商业阴谋;也有人痛斥,是黑心商家缺德搅乱市场伤害了农民;一些人还说,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产业运作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难以压阵,果业协会难挑大梁,产地产业链太短、产销跨省脱节难以监管造成的。
但记者调查认为,事件暴露的国家对优势产业保护机制存在的漏洞也值得关注。
第一,标准对接滞后。国外(包括境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淘汰并禁止的水果染色技术,我国至今没有明确。“染色橙事件”的罪魁祸首——此次曝光的柑橘染色剂“橘子红2”就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由美国FMC公司注册在全国经销的。
第二,对市场突发事件缺乏应急协调机制。赣州方面得知“染色橙”消息后曾想方设法救市,但由于跨越赣粤港三地,特别是涉及香港,无从下手,收效甚微,以至酿成大浪。
第三,产业扶持保护机制仍需完善。赣南脐橙的品质和产业前景早已业界共知,列入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资格,江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还在规划脐橙出口基地,但"染色橙"还是堂而皇之走出国门酿成风波,这说明农业优势产业保护不能重规划轻实施、重生产轻销售、种产地轻市场、重国内轻境外,要加快落实和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划,加大原产地域保护和跟踪力度,建立产销协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出入境监管。
目前,赣南各县正根据这次风波后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事实,因势利导,逐步提高自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国产水果何时趟过“美容关”,国产水果何时真正做大做强,从容应对国际竞争?我们还应等着行动和时间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