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栖霞市苹果产业链上流“金”淌“银”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11-01 00:00 信息来源:
  走进山东省栖霞市松山镇赤巷口村,只见一排排塑料大棚熠熠生辉,挂满山岗。村党总支书记贾相国高兴地说:“市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用苹果废枝条种养香菇,俺村去年投资50万元搞起100多个菇棚,一个菇棚一季纯收入能达到2500元。如今这苹果树不仅能长苹果卖钱,还能‘长’花菇赚钱。”
  
  这是栖霞市巧调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果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结果。近年来,栖霞市大力推广用果树废枝条生产食用菌的新技术,使之成为与苹果、畜牧、蔬菜四业并举的农村新兴产业,并构建了一条以苹果生产为主的生态型循环经济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去年全市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
  
  栖霞是一个山区市,发展种植业得天独厚,自九十年代以来,该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高产高效农业,全市果园面积达65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果,1998年被国家统计局命名为“中国苹果第一市”,2002年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苹果之都”称号,苹果年总产达12亿公斤,农民收入80%来自果业。近年来,为从根本上避免单一产业的市场和自然风险,该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以果业为中心,横向拉长,纵向延伸,发展循环经济,让农民在发展果业中实现连环增值的思路,这种新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被农业专家称为“栖霞模式”,它主要有两大链条:
  
  第一大链条是打造生物链,发展复合型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该市按照生物链的规律,以果品、畜牧、菜菌三大产业为主导,利用产业间的互补,把三大主导产业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这个循环链的核心是果业,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在巩固提高果业这个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向前与畜牧业对接,向后拉动菜菌业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崛起,利用产业间的互补性,形成果牧菜复合体系。其循环模式是:粮食生产→推动畜牧业生产→畜牧业产生有机肥→促进果品和蔬菜无公害生产→果树每年产下20万吨枝条→发展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生产所用菌棒废料是上等的生物肥→用于粮田果园,促进粮果生产。在这个生物链当中,畜牧业、果业和食用菌业是三个重要环节。该市在划定粮田保护区确保粮油生产同时,引导农民利用山区饲料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去年全市畜牧业收入达10.3亿元,全市果业收入20多亿元,全市利用废果树枝条发展食用菌增加收入1亿元,畜牧业、果业、菜菌三大产业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600多元。
  
  第二大链条是打造产业链,拉长拓宽产业化链条,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建立起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主要在三个环节上做文章:产前环节抓育种。围绕粮油、畜牧、果业、菜菌几大产业,从“标准化、产业化”抓起,配套发展10多处育苗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科研所。产中环节抓配套。发展专用有机肥、农药、饲料和苹果套袋的生产和加工,全市为果业发展已建复合肥生产企业9家,年产量10多万吨,确保果园和蔬菜种植配方施肥,苹果套袋生产企业发展到60多家,农药、饲料生产企业5家。产后环节抓销售和加工。在销售环节上,该市建立面向国内外的销售网络,在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销售网点,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了栖霞苹果销售处20多个,去年有30万吨苹果远销海外。为了避热趋冷,该市还大力兴建“苹果银行”,建设各类冷风库、气调库134座,总储藏能力超过20万吨,旺季存,淡季销,实现果品增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该市拉长拓宽产业链的重点,他们坚持内引外联,多渠道投入,先后建起果品、畜牧、蔬菜等各类涉农加工企业600多家,其中合资企业源通果汁有限公司拥有四条生产线,年可加工苹果32万吨,生产浓缩果汁5万吨,年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直接或间接为农民增收3亿元。生产果汁余留下废果渣,怎么办?该市继续延伸产业链,投资数百万元,引进科技人才,成立科研机构,在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帮助下,一种利用果汁废渣生产“环保保墒型有机肥”项目研制成功,并获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
  
< img src=""/>

山东栖霞市苹果产业链上流“金”淌“银”

67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