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林木加工从资源到产业的飞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1-16 00:00 信息来源:
  近日,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工业园晨鸣集团年产6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建设工地上,吊塔高耸,机器轰鸣。企业将于今年2月投产,但收购的各种枝丫材已在工地上堆成了小山。“鄄城林木覆盖率达30%,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晨鸣集团在此投资建设刨花板项目,可谓是天作之合。”晨鸣集团工作人员说。
  面临资源优势弱化
  
  山东省菏泽市有林地面积385万亩,农田林网面积1082万亩,农桐间作面积380万亩,林木覆盖率26%。丰富的林木资源显然是包括晨鸣集团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落户菏泽的原因。然而,日前举行的座谈会上,有关人士却表示,菏泽林木加工业的优势越来越体现为产业优势,而非资源优势。
  据菏泽市林业局局长曹绪宝透露,菏泽市木材蓄积量1500万立方米,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但全市每年木材加工量却高达600万立方米,市内采伐量只有100万立方米,缺口500万立方米。不少企业表示,加工的木材多数是从外地运来的,如果仅依靠本地木材,企业根本无法开足马力生产。曹县庄寨镇林产品交易额每年达25亿元,仅桐木年交易量就达120万立方米。但在此处已很难找到本地木材。
  来自林业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菏泽市林木加工的原料来源半径已超过千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都向菏泽输入木材。菏泽林木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拉动周边地区木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寻找产业优势发展
  
  面对每年500万立方米的缺口,菏泽林木加工业的资源优势正在相对弱化。一度靠众多中小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爆炸方式”成长起来的林木加工,被质疑“发展到了天花板”。因为按照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当一个区域的原料成本高于其他地方,靠资料优势支撑的产业就可能发生“离心运动”,企业向原料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
  然而在菏泽,人们却发现一个逆向的流动:菏泽每立方米木材要比其他地方高几十元到上百元,越来越多的林木加工企业却对菏泽表现出强劲的“向心力”。2005年,菏泽市辖的曹县、单县、定陶、鄄城等地通过招商引资落地的林木加工企业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菏泽林木加工产业的“磁吸作用”,是从几千家加工企业身上散发出来的。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独立核算的森工企业30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500多家,各类加工点2.8万个。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品交易市场36处,仅庄寨、徐垓两处市场年交易量就超过40亿元。一年一度的中国林产品交易会,更是增加了菏泽在全国的知名度。
  市场完备,主导产业群门类齐全,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分工合作,相互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企业实现交易成本最低化:家具厂需要板材,用平板车就能到对门的板材厂去提货。这样门对门的交易低成本优势没有谁能忽视。
  晨鸣集团在定陶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0万立方米的中高密度板项目,落户不到一年,上海联众地板有限公司找上门,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地板项目,林盾化工投巨资上马5万吨甲醛项目。上海联众的地板靠晨鸣的板材做原料,而林盾化工的甲醛则是晨鸣的消费品。
   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当一个企业发现自身与上下游企业的距离可以在某一区域内实现“直线最短距离”时,商务成本就会直线下降,自然会作出就地投资的决策。这正是包括晨鸣集团、光明家具、绵江家具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青睐菏泽的原因。
  晨鸣集团的刨花板厂、中密度板厂“吃”树枝、树杈,日消耗1400吨,每年林业资源净增产值1.2亿多元。树身则经过韩资企业荣成木业有限公司、台资企业金洲木业有限公司和中日合资企业森菊木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转化,销往海外。就连伐树后剩下的树疙瘩,也成为农民的“香饽饽”,切削成木片卖给拼板厂,加工成用于装修的贴面板销往全国。
  一棵树,不出菏泽,从枝到杈,从干到根,被充分利用、层层增值。完整的产业链,使菏泽的林木加工业将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化。
  
  完整的产业链背后,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增值“路线图”:1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年收益一般在1000元以上,相当于2亩粮食的收入;每立方米杨木加工成旋皮可增值100元,增值率15%以上;单板加工成胶合板每立方米增值180元以上,增值率21%以上,原木加工成家具增值率200%以上……
  越是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越高,增值空间越大。依托日益彰显的产业优势,菏泽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将产业链进一步拉长。
  
< img src=""/>

菏泽林木加工从资源到产业的飞跃

671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