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西瓜”热潮之后的冷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8-18 00:00
信息来源:
今年夏天,陕西关中的瓜农遭遇了严重的“卖瓜难”。眼看着农民的辛勤劳作要泡汤,西安从政府、媒体到民众,都投入到一场“拯救西瓜”的行动中。“拯救西瓜”行动有效缓解了西安周边地区西瓜滞销的问题。为此,古城市民和瓜农都从中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情,并为政府的务实和细致而感动。然而,这样的温情能否每年彻底解决西瓜滞销的问题?西瓜“拯救”完了又有别的东西需要“拯救”,怎么办?这些也成了热潮背后不可回避的冷思考。
西瓜难卖:瓜农瓜商欲哭无泪
从7月中旬开始,西安市场上西瓜难卖的局面逐渐凸现。地头的瓜农看不见瓜商的影子,而城里的瓜商面对堆积的西瓜还在发愁。西瓜价格降得几乎不能再低,在每市斤7、8分钱左右徘徊,甚至一度跌破了每市斤5分钱。今年西安酷热难耐,许多瓜摊上的西瓜开始腐烂变质,这都让刚刚因丰收而喜悦的农民和瓜商揪心。
据了解,今年西安市西瓜主要分布在除未央以外的9个涉农区县。截至7月下旬,阎良、雁塔的西瓜销售已近尾声,其他7个县区未销售的西瓜还有4万多亩。未销面积最大的是蓝田和长安,分别还有20000亩和16902亩,销售问题最突出的集中在长安区的炮里、大兆、鸣犊三个乡镇12474亩瓜地上。
陕西省蓝田县前卫镇刘村的村民冯军安告诉记者,往年西瓜亩产一般为7000到8000斤,而今年达到了10000斤。自己是第一次种西瓜,只种了11亩,却到头来赔了3000多元。同村的种瓜大户彭夏民也有相同的遭遇,他家今年种了34亩西瓜,每亩成本约1100元,然而只能卖到500元左右,全部算下来赔了1万多元。
为了减少损失,农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一些地方组织了西瓜协会,通过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网上联络客商等手段推销当地的西瓜。位于著名的白鹿塬之上的蓝田县前卫镇就刚刚注册了“白鹿农”这个西瓜品牌。当地的农村干部齐文博说,为了这个商标名字的诞生,全镇上下颇费周折,“所有县里的文人都出动了”,从县长、教师、学生到村民,最终大家锁定了“白鹿农”这个名字,想发挥白鹿塬的品牌效应,让自己的西瓜也闯出去。可是,面对市场上令人心寒的瓜价,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毕竟,将“白鹿农”商标贴在自家生产的西瓜上,商标的成本就得两分钱一个。
一位卖了15年西瓜的瓜商向记者诉苦说,他十几年来都没有见过像今年这么难卖的情况。价格降到这个程度,他已经不在乎卖不卖得到钱了,只要能把这一大堆西瓜处理掉就行,总不能让它白白烂在大街上。
拯救西瓜:温情行动感动古城
西安市民郭金銮从7月下旬开始有了一个新习惯,那就是每天在楼下的瓜摊上买两个西瓜。她的丈夫、女儿和女婿也都很支持她,坚持每天吃完两个西瓜。郭金銮说,她这样做是因为电视、报纸都介绍瓜农的艰难处境,政府也号召大家吃西瓜并且在积极给瓜农想办法。“上上下下都动起来了,这阵势挺让人感动的。”郭金銮说。
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拯救西瓜”的七项措施,相关区县立即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西瓜推介会,乡镇干部集中精力帮助瓜农解决销售问题;西安市交通局也发出通知,凡涉及市管路段,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客商,让西瓜运输享受“绿色通道”待遇。西安市农业部门立即把全市西瓜的品种、质量、价格通过“西安农业信息网”向全国发布,确保销售网络畅通;西安市农业局发出《倡议书》,并通过短信鼓励广大市民多吃西瓜,爱心助瓜农渡难关。记者在蓝田县前卫镇采访时看到,镇政府专门设有外地客商接待站,接待干部的联系方式以海报张贴的形式随处可见,镇政府大开方便之门,把政府大院变成了外地客商的临时停车场。
市民的买瓜热情被迅速调动起来,居民区附近的瓜摊几乎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一些有条件的市民索性在周末和朋友相约,去瓜田里直接买瓜带回来送人。网络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作用,有热心网友组成西安网友购瓜团来到蓝田县前卫镇的瓜田里,进行了购瓜献爱心活动。他们把购来的西瓜送给养老院以及环卫人员,让他们消暑解热。西安的一些媒体也组织读者举行吃瓜比赛,大量的版面和黄金时段的新闻充满“拯救西瓜”的内容。在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下,数千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最多时有500多辆货车到长安区炮里乡拉瓜。
每年入夏,路边瓜摊都是城管人员重点治理的对象,而在这场“拯救西瓜”的活动中,城管执法人员却对瓜贩大开绿灯。碑林区城管执法队员们还多了一项新兼职---收集各农贸市场摊位、价格信息,随时向滞留街头的进城销售瓜果农户提供有效疏导服务。在街头执法的碑林城管队员,巡查到各农贸市场时都会主动进去问一问,这里是否有可临时利用的空间?瓜果销售情况如何?在巡查过程中,遇到进城销售瓜果的农户时,他们就将相关信息告诉销售者,有针对性的疏导其前往批发、零售。路过街头一些大单位,城管队员们也会顺便去问一问单位的负责人,能否将购买其他防暑降温品改做买西瓜,帮瓜农们解销售之忧。
冷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拯救行动
政府及时的补救措施和市民的爱心给今夏“卖瓜难”解了一些围,然而,对于时常出现的农产品滞销来说,这样的“风暴式”促销显然力不从心。在西安一家媒体工作的刘先生总结说,农民不懂市场的现状不彻底改变,政府的指导和配套服务不到位,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只会越来越频繁,并最终影响“三农”问题更快更好地解决。
据有关部门监测,今年西安市西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旺季上市而且本地、外地瓜形成集中上市的情形。前卫镇的村民说,去年西瓜能卖到0.55元/斤,瓜农大赚了一把,于是今年很多村民开始种西瓜,觉得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没想到今年就会惨成这个样子”,而且种的越多,赔的越多。炮里乡去年只有西瓜地4000亩,今年则达到了12000亩。紧邻的蓝田县前卫镇的西瓜种植面积也涨到了13000亩。整个西安市的西瓜种植面积也达到了近8万亩,比去年增加约3万亩。记者从一些瓜农那里了解到,由于采用标准化栽培模式,上市期比较集中,再加上与本省其他西瓜产地上市期重合,致使瓜价一路走低。
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城乡交通、管理错位等问题更让西瓜销售雪上加霜。长安县前卫镇干部齐文博说,村子内的道路一般都属于“乡道”,不由国家负担管理,要想修路只能从县上或是镇上出钱,而修路款的筹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今年油价上涨,一辆20吨的车进一次城的运费就在200元左右,“很不合适”。
另外,严格的城市管理也客观限制了西瓜销售。蓝田县前卫镇的西瓜一般都拉到西安市胡家庙瓜果批发市场去销售。但是30元/吨的摊位费让很多已经赔了不少钱的瓜农望而却步。很多人选择不进市场,在市场外吆喝,7月16日还因此与市场保安发生了冲突纠纷,令很多村民更是谈“市场”色变。据悉,后来,该市场做出政策调整,摊位费每吨降价5元。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也在26日发出紧急通知:对于严重违法并经多次劝告拒不改正的经营户,执法人员可依法暂扣其作业工具和运输工具,但不得暂扣鲜活的农副产品。
其实,在一片西瓜滞销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种植的绿色西瓜不仅销路不愁,还卖出了较高价格。在陕西省眉县首善镇张赵村,施用了新品种营养肥的绿色西瓜卖到每公斤2.6元,几千公斤一售即空。陕西户县蒋村镇的“同兴”西瓜也因品质好、牌子响而吸引着八方客商,产品供不应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地方组织的西瓜协会组织松散,只在西瓜销售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慌忙研究对策,却往往缺乏办法。长安区的一些瓜农和农村干部都表示,这次教训之后会组建实体型的西瓜协会,彻底解决销售、品牌、技术服务等问题。只有这样,“拯救西瓜”行动才能越来越少,西瓜也才能从根本上被“拯救”。
西瓜难卖:瓜农瓜商欲哭无泪
从7月中旬开始,西安市场上西瓜难卖的局面逐渐凸现。地头的瓜农看不见瓜商的影子,而城里的瓜商面对堆积的西瓜还在发愁。西瓜价格降得几乎不能再低,在每市斤7、8分钱左右徘徊,甚至一度跌破了每市斤5分钱。今年西安酷热难耐,许多瓜摊上的西瓜开始腐烂变质,这都让刚刚因丰收而喜悦的农民和瓜商揪心。
据了解,今年西安市西瓜主要分布在除未央以外的9个涉农区县。截至7月下旬,阎良、雁塔的西瓜销售已近尾声,其他7个县区未销售的西瓜还有4万多亩。未销面积最大的是蓝田和长安,分别还有20000亩和16902亩,销售问题最突出的集中在长安区的炮里、大兆、鸣犊三个乡镇12474亩瓜地上。
陕西省蓝田县前卫镇刘村的村民冯军安告诉记者,往年西瓜亩产一般为7000到8000斤,而今年达到了10000斤。自己是第一次种西瓜,只种了11亩,却到头来赔了3000多元。同村的种瓜大户彭夏民也有相同的遭遇,他家今年种了34亩西瓜,每亩成本约1100元,然而只能卖到500元左右,全部算下来赔了1万多元。
为了减少损失,农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一些地方组织了西瓜协会,通过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网上联络客商等手段推销当地的西瓜。位于著名的白鹿塬之上的蓝田县前卫镇就刚刚注册了“白鹿农”这个西瓜品牌。当地的农村干部齐文博说,为了这个商标名字的诞生,全镇上下颇费周折,“所有县里的文人都出动了”,从县长、教师、学生到村民,最终大家锁定了“白鹿农”这个名字,想发挥白鹿塬的品牌效应,让自己的西瓜也闯出去。可是,面对市场上令人心寒的瓜价,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毕竟,将“白鹿农”商标贴在自家生产的西瓜上,商标的成本就得两分钱一个。
一位卖了15年西瓜的瓜商向记者诉苦说,他十几年来都没有见过像今年这么难卖的情况。价格降到这个程度,他已经不在乎卖不卖得到钱了,只要能把这一大堆西瓜处理掉就行,总不能让它白白烂在大街上。
拯救西瓜:温情行动感动古城
西安市民郭金銮从7月下旬开始有了一个新习惯,那就是每天在楼下的瓜摊上买两个西瓜。她的丈夫、女儿和女婿也都很支持她,坚持每天吃完两个西瓜。郭金銮说,她这样做是因为电视、报纸都介绍瓜农的艰难处境,政府也号召大家吃西瓜并且在积极给瓜农想办法。“上上下下都动起来了,这阵势挺让人感动的。”郭金銮说。
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拯救西瓜”的七项措施,相关区县立即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西瓜推介会,乡镇干部集中精力帮助瓜农解决销售问题;西安市交通局也发出通知,凡涉及市管路段,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客商,让西瓜运输享受“绿色通道”待遇。西安市农业部门立即把全市西瓜的品种、质量、价格通过“西安农业信息网”向全国发布,确保销售网络畅通;西安市农业局发出《倡议书》,并通过短信鼓励广大市民多吃西瓜,爱心助瓜农渡难关。记者在蓝田县前卫镇采访时看到,镇政府专门设有外地客商接待站,接待干部的联系方式以海报张贴的形式随处可见,镇政府大开方便之门,把政府大院变成了外地客商的临时停车场。
市民的买瓜热情被迅速调动起来,居民区附近的瓜摊几乎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一些有条件的市民索性在周末和朋友相约,去瓜田里直接买瓜带回来送人。网络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作用,有热心网友组成西安网友购瓜团来到蓝田县前卫镇的瓜田里,进行了购瓜献爱心活动。他们把购来的西瓜送给养老院以及环卫人员,让他们消暑解热。西安的一些媒体也组织读者举行吃瓜比赛,大量的版面和黄金时段的新闻充满“拯救西瓜”的内容。在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下,数千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最多时有500多辆货车到长安区炮里乡拉瓜。
每年入夏,路边瓜摊都是城管人员重点治理的对象,而在这场“拯救西瓜”的活动中,城管执法人员却对瓜贩大开绿灯。碑林区城管执法队员们还多了一项新兼职---收集各农贸市场摊位、价格信息,随时向滞留街头的进城销售瓜果农户提供有效疏导服务。在街头执法的碑林城管队员,巡查到各农贸市场时都会主动进去问一问,这里是否有可临时利用的空间?瓜果销售情况如何?在巡查过程中,遇到进城销售瓜果的农户时,他们就将相关信息告诉销售者,有针对性的疏导其前往批发、零售。路过街头一些大单位,城管队员们也会顺便去问一问单位的负责人,能否将购买其他防暑降温品改做买西瓜,帮瓜农们解销售之忧。
冷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拯救行动
政府及时的补救措施和市民的爱心给今夏“卖瓜难”解了一些围,然而,对于时常出现的农产品滞销来说,这样的“风暴式”促销显然力不从心。在西安一家媒体工作的刘先生总结说,农民不懂市场的现状不彻底改变,政府的指导和配套服务不到位,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只会越来越频繁,并最终影响“三农”问题更快更好地解决。
据有关部门监测,今年西安市西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旺季上市而且本地、外地瓜形成集中上市的情形。前卫镇的村民说,去年西瓜能卖到0.55元/斤,瓜农大赚了一把,于是今年很多村民开始种西瓜,觉得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没想到今年就会惨成这个样子”,而且种的越多,赔的越多。炮里乡去年只有西瓜地4000亩,今年则达到了12000亩。紧邻的蓝田县前卫镇的西瓜种植面积也涨到了13000亩。整个西安市的西瓜种植面积也达到了近8万亩,比去年增加约3万亩。记者从一些瓜农那里了解到,由于采用标准化栽培模式,上市期比较集中,再加上与本省其他西瓜产地上市期重合,致使瓜价一路走低。
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城乡交通、管理错位等问题更让西瓜销售雪上加霜。长安县前卫镇干部齐文博说,村子内的道路一般都属于“乡道”,不由国家负担管理,要想修路只能从县上或是镇上出钱,而修路款的筹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今年油价上涨,一辆20吨的车进一次城的运费就在200元左右,“很不合适”。
另外,严格的城市管理也客观限制了西瓜销售。蓝田县前卫镇的西瓜一般都拉到西安市胡家庙瓜果批发市场去销售。但是30元/吨的摊位费让很多已经赔了不少钱的瓜农望而却步。很多人选择不进市场,在市场外吆喝,7月16日还因此与市场保安发生了冲突纠纷,令很多村民更是谈“市场”色变。据悉,后来,该市场做出政策调整,摊位费每吨降价5元。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也在26日发出紧急通知:对于严重违法并经多次劝告拒不改正的经营户,执法人员可依法暂扣其作业工具和运输工具,但不得暂扣鲜活的农副产品。
其实,在一片西瓜滞销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种植的绿色西瓜不仅销路不愁,还卖出了较高价格。在陕西省眉县首善镇张赵村,施用了新品种营养肥的绿色西瓜卖到每公斤2.6元,几千公斤一售即空。陕西户县蒋村镇的“同兴”西瓜也因品质好、牌子响而吸引着八方客商,产品供不应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地方组织的西瓜协会组织松散,只在西瓜销售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慌忙研究对策,却往往缺乏办法。长安区的一些瓜农和农村干部都表示,这次教训之后会组建实体型的西瓜协会,彻底解决销售、品牌、技术服务等问题。只有这样,“拯救西瓜”行动才能越来越少,西瓜也才能从根本上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