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富民到生态建设 宝镜院花木栽满天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7-24 00:00 信息来源:
  普宁是广东省重要的革命老区,1927年,在这里成立的普宁县临时人民政府,是全国最早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通过武装斗争而建立的县级革命政权。普宁县苏维埃政府也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四个县级红色政权之一。
  “普宁全市1113个村庄中,有874个老区村。”普宁党史研究专家王宋斌这样告诉记者。在这片土地上,有英雄杨石魂巧妙护送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中央领导人转移的故事,也有陈氏一家两代人转移郭沫若等人的故事。
  普宁有“三果”,因为产出品种好,又被誉为“青梅之乡”、“青橄榄之乡”、“柑桔之乡”。时至今日,普宁老区人民发财致富仍离不开这广泛种植的三种优质果品。
  昨日,普宁老促会的干部推荐记者到老县城洪阳去看看宝镜院村,小小的一个村,光是在本地农信社的存款就有5000多万元。他们的经验已经被总结成为“宝镜院模式”。
  青梅种植16万亩
  到了四月钱就来
  “当年,广东省提出要搞‘一乡一品’,也就是说要每个乡村要有自己特色的农果产品。我们普宁,山区多,青梅种植是很广泛的。”原普宁果树局局长方书远介绍说,如今在普宁青梅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6万亩。
  普宁“青梅王”是普宁后溪半径村村书记陈致迎家中果园里一棵树龄超20年的单株青梅树。一般的青梅树年产约100斤,可这棵“青梅王”每年结果都超过800斤。在青梅价格最好的时节,青梅一度达到了每市斤7元多,这一棵树上的果子就可以卖出5000多元的高价。
  陈致迎家里贴过这样一副对联:“腊月梅花开,四月钱就来。横批:共产党好。”拿普宁市老促会常务理事王宋斌的话来说,这副对联描写的就是老区人民种植青梅致富的心情。
  每户一个小花圃
  宝镜院花木卖天下
  进入宝镜院村,沿着一条三四公里长的崭新水泥路行走,眼前是一个挨着一个的花木苗圃。“我们全村2100多户人,仅有耕地1985亩,户均不足一亩。我们把村里的土地全部统筹重新规划,全部农户参与抽签,进行了一次土地调整。”陈文标说,每户一个小花圃,掀起了“人人种花卉,户户植苗木”的热潮。如今,宝镜院经营养花育苗的家庭达到了96%以上,全村有苗圃2000多个。
  宝镜院的花木生产很快扩展到了周边各地。仅在洪阳镇,宝镜院村人经营的生产基地就达到了1.2万亩,2008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了9000多万元。
  “我们还有近500户的村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广东省每一个县级城市都有宝镜院人开的花木场。这些村民相当于我们宝镜院派出的销售窗口,使得我们的花木可以卖到海南、福建、广西、江西、浙江等地方。”现任村委书记陈文标说,如今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宝镜院的花木更是行遍天下。
  农村改建要有规划
  不少前来参观“宝镜院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图”的村委书记都感叹是“无法复制的成功经验”。陈文标介绍当时宝镜院土地调整的经验说,抓住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调整的契机,开了大大小小14个会议,公平和公正分配说服了大部分村民。村里留下了5%的土地作为机动用地,这片土地也成为村里进行投入建设的资金来源之一。
  仅2008年一年,宝镜院就投入了800多万元进行路、水利和电力等改造建设。陈文标介绍说,目前,村里正在筹建一个投资280多万元的“普宁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同时,在 明两,宝镜院还将建宝镜院村花卉苗木集团公司,整合村里所有的资源,引入产学研,发展种植、销售为主的经济模式。
  “花木富民”之余,陈文标还瞄准了旅游观光的路子,他希望把宝镜院村建成一个生态村落。
  结束语
  本报陆续推出的“老区行”系列报道,先后走进了梅州大埔县、河源紫金县、清远连州和揭阳普宁的革命老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革命老区和老区的人民都曾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如今这些老区的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老区建设的进展,老区人民的冷暖,《广州日报》都会与您一起关注。
  
< img src=""/>

花木富民到生态建设 宝镜院花木栽满天下

671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