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绿石何以身价如此狂飙?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10-22 00:00
信息来源: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天地钟灵秀,结穴在名山;仰口海底玉,品胜祖母绿;风情万千种,尽在一拳石。”这是1600年前南燕着名地理学家晏谟在《齐记》中对崂山的记载,其中“仰口海底玉”,就是现在的崂山绿石,因产于仰口海滨潮间带 ,故又称为海底玉。虽然崂山绿石成名远晚于灵壁石、雨花石、太湖石等名贵石种,但近年来,崂山绿石在国内外奇石、收藏市场上异军突起,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石中娇子”。连日来,记者多次来到其产地——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的峰山下探访,找寻崂山绿石近30年来的“发迹”之路。
■漠视
曾被村民挖来盖房屋
10月6日,王哥庄街道滨仰公路一侧的刘坤兴家门前,一堆形状古朴的石头堆在这里,主人正拿着砂轮挨个儿打磨。
“这些都是崂山绿石,只是被砌在墙里很多年,外表有些风化丑陋而已!”已经 60多岁的刘坤兴说,他土生土长在仰口湾边,见证了这些年来崂山绿石的变迁。
他回忆说,村子对面傍海的小山头就是峰山,在他小时候,峰山上有两条石脉一直延伸到海里,上面的石头质地坚硬,而且颜色、品相好看。但那时,大家并不管这些石头叫崂山绿石,也意识不到它们的珍贵,只是有些村民家里盖房子的时候,去挖些下来盖房用,偶尔村民中有能工巧匠把石头雕刻成饰物,但这在当时并不普遍。有些外地亲戚觉得漂亮,便去海滩上挑些漂亮的拿走,并没有稀罕到花大力气去挖的地步。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刘坤兴说,那时经常有外地人开着车到这里来挖石头,这些人看样子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出手阔绰,他们让村民帮忙抬点石头就给20元。
“那时20块钱,相当于很多家庭半年花销!”于是,很多村民开始意识到,这些石头应该是可以卖大价钱的,要不然为啥帮人挖一下就给那么多钱?“采石风”从那时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疯狂
盗采猖獗,混凝土封坑
地面上的采完了,就往地下挖,再向海里延伸。峰山村村委一位负责人说,那时基本是谁想挖谁挖,没过几年露出海面的石头没有了,于是大家便趁每月退大潮的时候集结在沙滩上。于是,在仰口湾畔出现了一个奇观,每逢初一、十五前后,很多大老远带着干粮跑来的外地人和当地村民一道,挽起裤腿下海挖石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到20年时间,两条隆起在地面上的“石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100多米长、十几米宽、深近十米的大沟,远远看去像一条伤疤绵延入海。
记者从仰口沙滩一路向北走,在沙滩的尽头有一片碎石滩,一条十几米宽的大沟从这里绵延上山,20多厘米厚的混凝土层盖在大沟底部。
“政府屡禁不止,才下大力气用混凝土封了石坑!”在王哥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鸿雁眼里,盗采崂山绿石行为一定要坚决杜绝。进入本世纪以来,崂山区开始严禁采挖崂山绿石,并填埋了巨大的采石坑,但这并没有限制住盗采行为,一些采石者趁黑夜把石坑再挖开,盗采现象非常普遍;2004年,崂山区有关部门出面,在石坑上盖上了混凝土,并在旁边建了房子派人24小时看守,这才彻底杜绝了崂山绿石的开采。
这也意味着,从2004年起崂山绿石就已经彻底“停产”,市场上流通的崂山绿石,一部分是此前开采或收藏的,另一部分就是各地慕名来的“李鬼”。
■风采
三项金奖叫响崂山绿石
崂山绿石,何以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成为国内外藏家竞逐的对象?在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会长崔周村看来,崂山绿石的品质和稀有是决定性因素,而6年前的那次国际赏石展则成了“催化剂”。
据介绍,崂山绿石有三大特点,一是色彩绚丽,以绿色为基调,尽显变幻之美;二是结晶奇妙,绝大多数绿石为层状结晶,与不同色彩交相辉映,更奇者为放射性结晶,有奇峰高耸、岭脉延伸之奇景出现;三是石质细密润泽,石质细密晶莹,如若切片观察,还有一定的透明度。这三大特点,都是国内名石所望尘莫及的,加之崂山绿石储量极少,这无疑更增加了其价值。
2003年5月,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接到邀请,中国第六届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在南京举办。这在协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崂山绿石只是青岛藏家热衷,在名气上根本无法与灵壁石、大化石相提并论。但崔周村等藏家坚持认为,崂山绿石从品质上来说远高于国内名石,只是因发现较晚而缺乏名气和积淀,亟待参加这种高规格国际大赛证明实力。最终,以崔周村为首的“主展派”占了上风,专门组成青岛市赏石代表团,选送50多件崂山绿石作品参加这次国际赏石展。
据当时媒体报道,这次石展是当时在我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石展,参展的共有国内外赏石作品3000余件。青岛市赏石代表团从国内外80余家代表团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3项金奖、8项银奖和10项铜奖,其中青岛当代艺术家画廊和崔周村、王虎城送展的崂山绿石作品《蔚竹鸣泉》《呼伦贝尔》《紫霞屏》,夺得三项金奖。
“一举成名天下知”,崂山绿石由此蜚声中外,在国内名石中“娇子”地位就此奠定。
■调查
现在绿石市场半数是“李鬼”
1988年,现为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的宋京明曾花3000元钱买到一块崂山绿石。后几经转手,如今这块石头的标价已达16万元。这些年来,崂山绿石价格的飞涨,也使得崂山绿石市场风生水起,鱼目混珠者有之。
外地石头鱼目混珠
10月12日,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滨仰公路两侧,崂山绿石馆一家连着一家,每家店前都摆着三五块奇形怪状的石头,颜色虽同为绿色,但深浅差别非常大。在曲家村的一家绿石馆前,记者看到,摆在门口的大石头颜色苍白中微带一点绿,且已风化开始破碎 ,从质地上看非常粗糙,根本没有崂山绿石的特有纹理,尽管如此,老板仍一再强调是本地产的崂山绿石。
记者来到另外一家崂山绿石馆中,称要买石头与老板攀谈起来,在记者委婉追问下,老板刘先生告诉记者,摆在门口的那些根本就不是崂山绿石,而是从日照运来的石头,打磨之后再上腊,就能跟崂山绿石很相似。刘老板说,虽然这不能瞒过绿石爱好者的眼睛,但还是可以轻易骗过那些不懂行的人。
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宋京明告诉记者,崂山绿石的产地只有仰口湾的两条石脉,按矿脉走向可分为旱石和水石。水石承受亿万年海水冲击浸透,光莹油润;旱石则因风蚀日剥,粗疏单调。虽然观赏度主要在于色彩、结晶和纹理,但也有不少收藏家追求它的外在形态,因此,崂山绿石在收藏过程中出现了裁割、锤凿的情况。现在,崂山绿石已禁采,而价格又扶摇直上,于是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便把产自泰山、日照 、宝鸡等地的一些石头运到青岛,加工以后混在崂山绿石里卖。也有一些当地村民,把山上捡来的石头用胶粘起来,当成崂山绿石来卖。更有甚者,拿普通石头染色当成崂山绿石卖,此前崂山区工商部门曾经查处过多起。
记者从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一位负责人口中得知,现在全市共有 100多家经营崂山绿石的店面,其中王哥庄街道有 70多家,李村花鸟市场有 10多家,而多数店铺经营的绿石都是半真半假,协会收藏家被骗的事情都时有发生。该负责人称,市面上销售的崂山绿石中,有一半都是假冒的,“这个数字甚至都保守了”。
谁在买卖崂山绿石
宋京明说,1988年,他从曲家村村民手中花3000元买到了一块绿石,两年后一位朋友看上了这块石头,他便把石头送给了朋友。1998年朋友出国,这块石头被以1万元的价格卖给一位奇石藏家,后又几经转手,到2005年,这块石头已涨到了4万元。一个月前,一位客户拿着一张崂山绿石的照片找到宋京明,委托他帮忙寻找买主,宋京明一眼就看出,这是当年他送出的石头,而此时标价已经达16万元。那么,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崂山绿石,究竟是谁在买卖呢?
“崂山绿石价格上去了,流通的范围也就广了!”宋京明说,岛城最初只有一些文人墨客和艺术家把玩崂山绿石,这一群体最初也就只有几百人。后来,随着奇石爱好者的加入,这一群体开始壮大,全市收藏爱好者过万人,他们沉醉于奇石的神奇形状、漂亮色泽,相互之间经常交流。
近几年来,随着奇石价格一路攀升,投资者、企业家也纷纷介入,买块造型漂亮、名称吉祥的奇石摆放在办公室里,更是一些企业家的新爱好。于是,人情送礼、商务往来都开始送崂山绿石。
●教你一招
如何鉴别崂山绿石
一要看色彩的变化。崂山绿石以绿色为基调,但又不是单一的绿色,色深者墨绿浓黑,色浅者粉绿微蓝,再加上黄 、白、赭等色块条纹,变化无穷。
二要看结晶的变化。绝大多数崂山绿石为层状结晶,不同色彩浓淡交错,其斜面断层常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曲线纹彩,异常美丽。也有的在透明的绿石中杂有云母结晶,呈现出众多闪烁发光的金星颗粒。
三要看石质的变化。崂山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绿泥石。用显微镜切片放大观察,可以看到多种美丽的结晶,略经琢磨,即可出现玉石的光泽。在石质方面的选择,应以细密坚实、晶莹润泽为上品。
四要看形体的变化。崂山绿石的形体不像太湖石那样裙皱洞穴通体相连,不可能要求其皱、透,但仍要求其艺韵之秀,体形之瘦,气势之雄,风度之“自然典雅”。
■探访
绿石价蹿高四“节点”
30年前,很多仰口人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盖房子用的崂山绿石,会被城里人放上红木底座奉为“上宾”,而且身价动辄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那么,这些年来,崂山绿石的价格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涨”高的?
一拖拉机,卖三四百元
1974年,宋京明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分在了仰口旁边的雕龙嘴村劳动,在这里,他第一次结缘崂山绿石,开始了30多年“与石为伍”的生活。
“给老乡递根烟,人家就帮你抬一块!”宋京明回忆说,那时候还没人下海挖绿石,只有一些文化人来到沙滩上,拣那些风化脱落的石头回去做砚台,再就是工艺美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们,拣一些回去加工成围棋子或小饰品。
宋京明说,他第一眼见绿石就非常喜欢,每天劳动结束,都要到海滩上拣一些,有些大的自己搬不动,于是就拿些烟、糖果请求村民来帮忙。后来他发现,埋在沙滩里的石头比脱落的成色要好很多,于是他开始和几个伙计一起挖石头。
上世纪 70年代中后期,从市区前来捡挖绿石的文化人越来越多,岸上的都被挑遍了,于是大家就开始到海里挖。挖出来的石头,花钱雇当地村民给往外搬着装车,一般给个十元、二十元,这让很多村民意识到,原来挖这些石头可以赚钱。
于是,当地村民开始变帮人挖为自己挖,之后再有来找绿石的文人,就被村民拉到家里直接买现成的。“但那时的绿石交易很便宜,一拖拉机才卖三四百元!”宋京明说,即便这样,这仍是崂山绿石的第一次身价“上涨”。
■漠视
曾被村民挖来盖房屋
10月6日,王哥庄街道滨仰公路一侧的刘坤兴家门前,一堆形状古朴的石头堆在这里,主人正拿着砂轮挨个儿打磨。
“这些都是崂山绿石,只是被砌在墙里很多年,外表有些风化丑陋而已!”已经 60多岁的刘坤兴说,他土生土长在仰口湾边,见证了这些年来崂山绿石的变迁。
他回忆说,村子对面傍海的小山头就是峰山,在他小时候,峰山上有两条石脉一直延伸到海里,上面的石头质地坚硬,而且颜色、品相好看。但那时,大家并不管这些石头叫崂山绿石,也意识不到它们的珍贵,只是有些村民家里盖房子的时候,去挖些下来盖房用,偶尔村民中有能工巧匠把石头雕刻成饰物,但这在当时并不普遍。有些外地亲戚觉得漂亮,便去海滩上挑些漂亮的拿走,并没有稀罕到花大力气去挖的地步。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刘坤兴说,那时经常有外地人开着车到这里来挖石头,这些人看样子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出手阔绰,他们让村民帮忙抬点石头就给20元。
“那时20块钱,相当于很多家庭半年花销!”于是,很多村民开始意识到,这些石头应该是可以卖大价钱的,要不然为啥帮人挖一下就给那么多钱?“采石风”从那时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疯狂
盗采猖獗,混凝土封坑
地面上的采完了,就往地下挖,再向海里延伸。峰山村村委一位负责人说,那时基本是谁想挖谁挖,没过几年露出海面的石头没有了,于是大家便趁每月退大潮的时候集结在沙滩上。于是,在仰口湾畔出现了一个奇观,每逢初一、十五前后,很多大老远带着干粮跑来的外地人和当地村民一道,挽起裤腿下海挖石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到20年时间,两条隆起在地面上的“石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100多米长、十几米宽、深近十米的大沟,远远看去像一条伤疤绵延入海。
记者从仰口沙滩一路向北走,在沙滩的尽头有一片碎石滩,一条十几米宽的大沟从这里绵延上山,20多厘米厚的混凝土层盖在大沟底部。
“政府屡禁不止,才下大力气用混凝土封了石坑!”在王哥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鸿雁眼里,盗采崂山绿石行为一定要坚决杜绝。进入本世纪以来,崂山区开始严禁采挖崂山绿石,并填埋了巨大的采石坑,但这并没有限制住盗采行为,一些采石者趁黑夜把石坑再挖开,盗采现象非常普遍;2004年,崂山区有关部门出面,在石坑上盖上了混凝土,并在旁边建了房子派人24小时看守,这才彻底杜绝了崂山绿石的开采。
这也意味着,从2004年起崂山绿石就已经彻底“停产”,市场上流通的崂山绿石,一部分是此前开采或收藏的,另一部分就是各地慕名来的“李鬼”。
■风采
三项金奖叫响崂山绿石
崂山绿石,何以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成为国内外藏家竞逐的对象?在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会长崔周村看来,崂山绿石的品质和稀有是决定性因素,而6年前的那次国际赏石展则成了“催化剂”。
据介绍,崂山绿石有三大特点,一是色彩绚丽,以绿色为基调,尽显变幻之美;二是结晶奇妙,绝大多数绿石为层状结晶,与不同色彩交相辉映,更奇者为放射性结晶,有奇峰高耸、岭脉延伸之奇景出现;三是石质细密润泽,石质细密晶莹,如若切片观察,还有一定的透明度。这三大特点,都是国内名石所望尘莫及的,加之崂山绿石储量极少,这无疑更增加了其价值。
2003年5月,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接到邀请,中国第六届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在南京举办。这在协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崂山绿石只是青岛藏家热衷,在名气上根本无法与灵壁石、大化石相提并论。但崔周村等藏家坚持认为,崂山绿石从品质上来说远高于国内名石,只是因发现较晚而缺乏名气和积淀,亟待参加这种高规格国际大赛证明实力。最终,以崔周村为首的“主展派”占了上风,专门组成青岛市赏石代表团,选送50多件崂山绿石作品参加这次国际赏石展。
据当时媒体报道,这次石展是当时在我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石展,参展的共有国内外赏石作品3000余件。青岛市赏石代表团从国内外80余家代表团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3项金奖、8项银奖和10项铜奖,其中青岛当代艺术家画廊和崔周村、王虎城送展的崂山绿石作品《蔚竹鸣泉》《呼伦贝尔》《紫霞屏》,夺得三项金奖。
“一举成名天下知”,崂山绿石由此蜚声中外,在国内名石中“娇子”地位就此奠定。
■调查
现在绿石市场半数是“李鬼”
1988年,现为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的宋京明曾花3000元钱买到一块崂山绿石。后几经转手,如今这块石头的标价已达16万元。这些年来,崂山绿石价格的飞涨,也使得崂山绿石市场风生水起,鱼目混珠者有之。
外地石头鱼目混珠
10月12日,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滨仰公路两侧,崂山绿石馆一家连着一家,每家店前都摆着三五块奇形怪状的石头,颜色虽同为绿色,但深浅差别非常大。在曲家村的一家绿石馆前,记者看到,摆在门口的大石头颜色苍白中微带一点绿,且已风化开始破碎 ,从质地上看非常粗糙,根本没有崂山绿石的特有纹理,尽管如此,老板仍一再强调是本地产的崂山绿石。
记者来到另外一家崂山绿石馆中,称要买石头与老板攀谈起来,在记者委婉追问下,老板刘先生告诉记者,摆在门口的那些根本就不是崂山绿石,而是从日照运来的石头,打磨之后再上腊,就能跟崂山绿石很相似。刘老板说,虽然这不能瞒过绿石爱好者的眼睛,但还是可以轻易骗过那些不懂行的人。
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宋京明告诉记者,崂山绿石的产地只有仰口湾的两条石脉,按矿脉走向可分为旱石和水石。水石承受亿万年海水冲击浸透,光莹油润;旱石则因风蚀日剥,粗疏单调。虽然观赏度主要在于色彩、结晶和纹理,但也有不少收藏家追求它的外在形态,因此,崂山绿石在收藏过程中出现了裁割、锤凿的情况。现在,崂山绿石已禁采,而价格又扶摇直上,于是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便把产自泰山、日照 、宝鸡等地的一些石头运到青岛,加工以后混在崂山绿石里卖。也有一些当地村民,把山上捡来的石头用胶粘起来,当成崂山绿石来卖。更有甚者,拿普通石头染色当成崂山绿石卖,此前崂山区工商部门曾经查处过多起。
记者从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一位负责人口中得知,现在全市共有 100多家经营崂山绿石的店面,其中王哥庄街道有 70多家,李村花鸟市场有 10多家,而多数店铺经营的绿石都是半真半假,协会收藏家被骗的事情都时有发生。该负责人称,市面上销售的崂山绿石中,有一半都是假冒的,“这个数字甚至都保守了”。
谁在买卖崂山绿石
宋京明说,1988年,他从曲家村村民手中花3000元买到了一块绿石,两年后一位朋友看上了这块石头,他便把石头送给了朋友。1998年朋友出国,这块石头被以1万元的价格卖给一位奇石藏家,后又几经转手,到2005年,这块石头已涨到了4万元。一个月前,一位客户拿着一张崂山绿石的照片找到宋京明,委托他帮忙寻找买主,宋京明一眼就看出,这是当年他送出的石头,而此时标价已经达16万元。那么,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崂山绿石,究竟是谁在买卖呢?
“崂山绿石价格上去了,流通的范围也就广了!”宋京明说,岛城最初只有一些文人墨客和艺术家把玩崂山绿石,这一群体最初也就只有几百人。后来,随着奇石爱好者的加入,这一群体开始壮大,全市收藏爱好者过万人,他们沉醉于奇石的神奇形状、漂亮色泽,相互之间经常交流。
近几年来,随着奇石价格一路攀升,投资者、企业家也纷纷介入,买块造型漂亮、名称吉祥的奇石摆放在办公室里,更是一些企业家的新爱好。于是,人情送礼、商务往来都开始送崂山绿石。
●教你一招
如何鉴别崂山绿石
一要看色彩的变化。崂山绿石以绿色为基调,但又不是单一的绿色,色深者墨绿浓黑,色浅者粉绿微蓝,再加上黄 、白、赭等色块条纹,变化无穷。
二要看结晶的变化。绝大多数崂山绿石为层状结晶,不同色彩浓淡交错,其斜面断层常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曲线纹彩,异常美丽。也有的在透明的绿石中杂有云母结晶,呈现出众多闪烁发光的金星颗粒。
三要看石质的变化。崂山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绿泥石。用显微镜切片放大观察,可以看到多种美丽的结晶,略经琢磨,即可出现玉石的光泽。在石质方面的选择,应以细密坚实、晶莹润泽为上品。
四要看形体的变化。崂山绿石的形体不像太湖石那样裙皱洞穴通体相连,不可能要求其皱、透,但仍要求其艺韵之秀,体形之瘦,气势之雄,风度之“自然典雅”。
■探访
绿石价蹿高四“节点”
30年前,很多仰口人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盖房子用的崂山绿石,会被城里人放上红木底座奉为“上宾”,而且身价动辄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那么,这些年来,崂山绿石的价格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涨”高的?
一拖拉机,卖三四百元
1974年,宋京明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分在了仰口旁边的雕龙嘴村劳动,在这里,他第一次结缘崂山绿石,开始了30多年“与石为伍”的生活。
“给老乡递根烟,人家就帮你抬一块!”宋京明回忆说,那时候还没人下海挖绿石,只有一些文化人来到沙滩上,拣那些风化脱落的石头回去做砚台,再就是工艺美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们,拣一些回去加工成围棋子或小饰品。
宋京明说,他第一眼见绿石就非常喜欢,每天劳动结束,都要到海滩上拣一些,有些大的自己搬不动,于是就拿些烟、糖果请求村民来帮忙。后来他发现,埋在沙滩里的石头比脱落的成色要好很多,于是他开始和几个伙计一起挖石头。
上世纪 70年代中后期,从市区前来捡挖绿石的文化人越来越多,岸上的都被挑遍了,于是大家就开始到海里挖。挖出来的石头,花钱雇当地村民给往外搬着装车,一般给个十元、二十元,这让很多村民意识到,原来挖这些石头可以赚钱。
于是,当地村民开始变帮人挖为自己挖,之后再有来找绿石的文人,就被村民拉到家里直接买现成的。“但那时的绿石交易很便宜,一拖拉机才卖三四百元!”宋京明说,即便这样,这仍是崂山绿石的第一次身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