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花木产业是否做好接受中山辐射?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1-17 00:00
信息来源:
一江之隔的中山花木产业令江门花木人艳羡不已,一场关于接受中山花木产业辐射的思考正在越来越多江门人的脑海中酝酿。
近十年来迅速壮大的中山花木产业如今在国内名气响当当,但也面临着地租昂贵空间不足的难题,比邻的江门拥有广阔农业土地资源,且发展愿望强烈。随着珠中江一体化在交通、农业领域的合作向纵深发展,两地的花木人都将对方视作商机。去年11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江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余松健等到中山横栏镇三沙村委会走访,探讨两地花木产业合作的可能性。
三沙农民很骄傲
见面的地点在三沙花卉协会大楼,这座两层建筑看似不起眼,却是整个三沙村花卉产业的核心所在,村里一切关于花木产业的规划、培训、信息等大都在这里运转。站在二楼望出去,整个眼前都是一片花红柳绿,完全是苗木花草的世界,宽达12米的农路在苗木场之间贯穿,苗木场之间的水利灌溉渠道看上去整齐划一,一些花农正在地理田间整理,花木产业的勃勃生机不言而喻。
而这一片片灌木花草丛林背后,藏着农民的欢颜。据悉,三沙村位于横栏镇的西北部,全村总面积8600多亩,有10个经济社。以前的三沙村是中山市的问题村,但是自从大力发展花木产业以后,如今村里富裕,治安祥和。
2009年,三沙花木基地面积已达6000多亩,并辐射到附近村镇,基地连片面积达9000亩。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超350家花木场进驻,经营的花木品种达350多个,成为华南地区较大的绿化袋苗生产基地。花木产业在三沙完全实现产业化,花木基地则成为三沙村三大经济板块之一。
这一年,三沙村的土地租金从最初的每亩1000多元增加到平均4000多元,10个组中有6个组村民发展花木种植业,相关农户900户,劳动力1800多人,花卉种植每亩纯利5000元以上。花木产业化令三沙从2000年以前的问题村变成了如今的先进村,许多人有事情做了,有钱赚了,不再游荡生事,心思都在自己的苗木场里。
倾听三沙农民的言谈,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花木产业不但致富了三沙人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一辆漂亮的丰田轿车驰骋在苗木场间宽敞的公路上,车主陈炎连说:“我们两地关系很紧密的。以前江门比我们强,我年轻时候和女朋友‘拍拖’都是到江门逛街才有面子......现在我们好起来了,花木场这班人也经常到你们江门那边吃饭。”。陈炎连是中山花木产业协会会长,一位地道的三沙农民,也是三沙花木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反承包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陈炎连说,中山花木产业真正快速发展起来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那么,这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令花木产业可以在这片传统的农耕土地上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原来,三沙村的花木种植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了较快发展,但一直以来缺乏统一规划,农民利用自留地或改造低产鱼塘种植花木,与水产养殖混在一起,阻碍了花卉种植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当时鱼塘价格是500-600元/亩,许多农民宁愿养鱼,不愿意将土地、鱼塘租给村里集体规划,我去做思想工作,多少人骂穿了我的脊梁骨。这种阻碍令那些真正搞花木的那些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大树木运不出来,白白烂掉,很可惜,产业也做不大。”陈炎连说。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山市开始推行“一村一品”政策,村里规划的两个一共占地70亩的花木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于以前全村8000多亩土地带来的经济总效益,三沙花木产业获得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认可和参与。2000年村里开始规划花木产业,2002年开始建设三沙花木基地,村委会采取反承包的土地流转方式,以每亩1000多元的价格把土地从农民手中租过来,统一规划发展工业、农业,壮大农村经济,让农民相比以前有更多的钱赚。
其后的几年,随着花木产业越做越大,土地租金越来越贵,农民尝到甜头越来越多,都支持村委会做大做强花木产业。
如果说当地农民有钱赚是三沙花木基地能够发展起来的原动力,那么中山市、横栏镇两级政府对花木产业的关注和投入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三沙花木协会副会长李炳林说,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关爱这个行业,2005年,三沙基地遇到狂风暴雨,当时排水设施不行,结果市领导晚上9点过都亲自到基地指挥抢险,后来政府加大投入搞排水设施、农网和实现机械化。“整个横栏镇2008年用于投入基地道路硬底化、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钱就超过了5000万元,这几年算下来一共已经投入了过亿元。”
他说,中山市各级政府还在宣传、扶持建协会、搞网站、建花木销售队伍、成立绿化工程公司等方面给予了基地扶持。
江门发展花木产业优势十足
倾听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余松健一行感触良多,表达了“中山入行早,有胆识,基础雄厚,影响大,值得江门学习”的观点。那么,江门花木产业有着怎样的现状和期盼呢?
资料显示,我市在60-70年代被广东省其他县市称为“农业老大哥”。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我市接见和表彰一批先进农业代表,成为广东的农业榜样,有过辉煌历史。而花木产业方面,江门起步其实也较早,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从事大面积花木种植,与中山市古镇等镇的起步差不多。全市现有苗圃场2000个,各类花木场30000亩左右,苗木经营面积达到20万亩,主要分布在新会三江、古井、睦洲,以及江海区外海、礼乐和蓬江区杜阮镇等地。其生产绿化苗木、盆花、草皮、阴生植物和盆景等,年产绿化苗木2000万株,产值近10亿元。
民进江门市委会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市发展花木产业优势明显,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境内丘陵、平原、山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与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宜植物种植;同时,由于花木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只交通方便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对提升“亩产值”和帮助农民致富不愧是又一门路;作为农业大市,基础雄厚,区位水陆交通条件优越,多条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铁路贯穿三区。这些因素为我市花木特色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报告还称,种植花木的收益是传统农作物的5-10倍,因此,花木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培育花木产业作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然而,江门目前的花木产业与邻近的中山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
来自新会区永安凤辉花木场的冯君辉说,三沙花木基地的租金在短短几年大幅攀升,有的场地租金已经从2002的1500元/亩,到2004年的3000元/亩,到2007年的7300元/亩,让人眼馋。
另一位从事花木种植业的农民XXX也举例说,1998年我市耕地年租金(近会城)400至500元/亩,而顺德,陈村已是6000至10000元/亩;2010年我市礼乐耕地1200-1500元/亩,而中山横栏已达6000-10000元/亩;农户耕10亩地江门农民年纯收入在2万至3万元,中山农民(基地)年纯收入在15-30万元之间。他认为这是因为各级政府强调工业立市,忽略了农业齐头并进发展的策略,认为政府应该树立“工业发展后,农业不是包袱”的意识,搞工农业同时发展,解决大批农民出路,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
江门可准备好接受辐射?
余松健认为,江门应该从这些差距中发现承接中山花木产业辐射的一系列优势。他说,江门土地租金便宜,一亩地一年的租金大约是600-3000元,古镇则为3000-20000元,而广州、佛山、中山等土地租金则为5000至几万元不等;不占用工业用地,能充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有利于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纯生态农业,产品附加值高,不产生环境污染,能使现有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
在余松健牵头下形成的调研报告称,江门应做好承接中山花木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建议政府做好规划并把花木产业列入农业特色产业,整合土地资源,大手笔连片划出种植面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形成格局,为我市花木产业向高层次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以吸引中山花木产业向江门转移。
在专业的苗木市场种植规划上,可根据品种进行两块规划:一是靠近鹤山桃源,由于此处水质较好,适宜种植观叶观花植物;二是向新会靠拢,因为此地河网密布、土质好,相比起山地有更多优势,且与珠海斗门、中山横栏三沙等地的苗木市场接轨,定位在发展乔木类苗木,其中可发展黄花梨、檀香等珍贵苗木。
同时,发挥专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向借力“三化”(即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高标准建立一个大型的、功能齐全的花木市场。
“我市未来花卉苗木产业能否做大做强,政府下大力气是关键。应组织调研共同探讨承接中山等地花木产业转移、产业布局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余松健说。
陈炎连回应:“江门的政府需要有计划、规划地去做这件事情,如果要我们过去,首先就要看政府的花木产业规划,然后看当地的道路、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情况,这样我们才有信心。”
近十年来迅速壮大的中山花木产业如今在国内名气响当当,但也面临着地租昂贵空间不足的难题,比邻的江门拥有广阔农业土地资源,且发展愿望强烈。随着珠中江一体化在交通、农业领域的合作向纵深发展,两地的花木人都将对方视作商机。去年11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江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余松健等到中山横栏镇三沙村委会走访,探讨两地花木产业合作的可能性。
三沙农民很骄傲
见面的地点在三沙花卉协会大楼,这座两层建筑看似不起眼,却是整个三沙村花卉产业的核心所在,村里一切关于花木产业的规划、培训、信息等大都在这里运转。站在二楼望出去,整个眼前都是一片花红柳绿,完全是苗木花草的世界,宽达12米的农路在苗木场之间贯穿,苗木场之间的水利灌溉渠道看上去整齐划一,一些花农正在地理田间整理,花木产业的勃勃生机不言而喻。
而这一片片灌木花草丛林背后,藏着农民的欢颜。据悉,三沙村位于横栏镇的西北部,全村总面积8600多亩,有10个经济社。以前的三沙村是中山市的问题村,但是自从大力发展花木产业以后,如今村里富裕,治安祥和。
2009年,三沙花木基地面积已达6000多亩,并辐射到附近村镇,基地连片面积达9000亩。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超350家花木场进驻,经营的花木品种达350多个,成为华南地区较大的绿化袋苗生产基地。花木产业在三沙完全实现产业化,花木基地则成为三沙村三大经济板块之一。
这一年,三沙村的土地租金从最初的每亩1000多元增加到平均4000多元,10个组中有6个组村民发展花木种植业,相关农户900户,劳动力1800多人,花卉种植每亩纯利5000元以上。花木产业化令三沙从2000年以前的问题村变成了如今的先进村,许多人有事情做了,有钱赚了,不再游荡生事,心思都在自己的苗木场里。
倾听三沙农民的言谈,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花木产业不但致富了三沙人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一辆漂亮的丰田轿车驰骋在苗木场间宽敞的公路上,车主陈炎连说:“我们两地关系很紧密的。以前江门比我们强,我年轻时候和女朋友‘拍拖’都是到江门逛街才有面子......现在我们好起来了,花木场这班人也经常到你们江门那边吃饭。”。陈炎连是中山花木产业协会会长,一位地道的三沙农民,也是三沙花木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反承包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陈炎连说,中山花木产业真正快速发展起来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那么,这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令花木产业可以在这片传统的农耕土地上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原来,三沙村的花木种植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了较快发展,但一直以来缺乏统一规划,农民利用自留地或改造低产鱼塘种植花木,与水产养殖混在一起,阻碍了花卉种植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当时鱼塘价格是500-600元/亩,许多农民宁愿养鱼,不愿意将土地、鱼塘租给村里集体规划,我去做思想工作,多少人骂穿了我的脊梁骨。这种阻碍令那些真正搞花木的那些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大树木运不出来,白白烂掉,很可惜,产业也做不大。”陈炎连说。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山市开始推行“一村一品”政策,村里规划的两个一共占地70亩的花木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于以前全村8000多亩土地带来的经济总效益,三沙花木产业获得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认可和参与。2000年村里开始规划花木产业,2002年开始建设三沙花木基地,村委会采取反承包的土地流转方式,以每亩1000多元的价格把土地从农民手中租过来,统一规划发展工业、农业,壮大农村经济,让农民相比以前有更多的钱赚。
其后的几年,随着花木产业越做越大,土地租金越来越贵,农民尝到甜头越来越多,都支持村委会做大做强花木产业。
如果说当地农民有钱赚是三沙花木基地能够发展起来的原动力,那么中山市、横栏镇两级政府对花木产业的关注和投入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三沙花木协会副会长李炳林说,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关爱这个行业,2005年,三沙基地遇到狂风暴雨,当时排水设施不行,结果市领导晚上9点过都亲自到基地指挥抢险,后来政府加大投入搞排水设施、农网和实现机械化。“整个横栏镇2008年用于投入基地道路硬底化、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钱就超过了5000万元,这几年算下来一共已经投入了过亿元。”
他说,中山市各级政府还在宣传、扶持建协会、搞网站、建花木销售队伍、成立绿化工程公司等方面给予了基地扶持。
江门发展花木产业优势十足
倾听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余松健一行感触良多,表达了“中山入行早,有胆识,基础雄厚,影响大,值得江门学习”的观点。那么,江门花木产业有着怎样的现状和期盼呢?
资料显示,我市在60-70年代被广东省其他县市称为“农业老大哥”。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我市接见和表彰一批先进农业代表,成为广东的农业榜样,有过辉煌历史。而花木产业方面,江门起步其实也较早,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从事大面积花木种植,与中山市古镇等镇的起步差不多。全市现有苗圃场2000个,各类花木场30000亩左右,苗木经营面积达到20万亩,主要分布在新会三江、古井、睦洲,以及江海区外海、礼乐和蓬江区杜阮镇等地。其生产绿化苗木、盆花、草皮、阴生植物和盆景等,年产绿化苗木2000万株,产值近10亿元。
民进江门市委会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市发展花木产业优势明显,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境内丘陵、平原、山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与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宜植物种植;同时,由于花木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只交通方便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对提升“亩产值”和帮助农民致富不愧是又一门路;作为农业大市,基础雄厚,区位水陆交通条件优越,多条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铁路贯穿三区。这些因素为我市花木特色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报告还称,种植花木的收益是传统农作物的5-10倍,因此,花木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培育花木产业作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然而,江门目前的花木产业与邻近的中山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
来自新会区永安凤辉花木场的冯君辉说,三沙花木基地的租金在短短几年大幅攀升,有的场地租金已经从2002的1500元/亩,到2004年的3000元/亩,到2007年的7300元/亩,让人眼馋。
另一位从事花木种植业的农民XXX也举例说,1998年我市耕地年租金(近会城)400至500元/亩,而顺德,陈村已是6000至10000元/亩;2010年我市礼乐耕地1200-1500元/亩,而中山横栏已达6000-10000元/亩;农户耕10亩地江门农民年纯收入在2万至3万元,中山农民(基地)年纯收入在15-30万元之间。他认为这是因为各级政府强调工业立市,忽略了农业齐头并进发展的策略,认为政府应该树立“工业发展后,农业不是包袱”的意识,搞工农业同时发展,解决大批农民出路,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
江门可准备好接受辐射?
余松健认为,江门应该从这些差距中发现承接中山花木产业辐射的一系列优势。他说,江门土地租金便宜,一亩地一年的租金大约是600-3000元,古镇则为3000-20000元,而广州、佛山、中山等土地租金则为5000至几万元不等;不占用工业用地,能充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有利于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纯生态农业,产品附加值高,不产生环境污染,能使现有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
在余松健牵头下形成的调研报告称,江门应做好承接中山花木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建议政府做好规划并把花木产业列入农业特色产业,整合土地资源,大手笔连片划出种植面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形成格局,为我市花木产业向高层次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以吸引中山花木产业向江门转移。
在专业的苗木市场种植规划上,可根据品种进行两块规划:一是靠近鹤山桃源,由于此处水质较好,适宜种植观叶观花植物;二是向新会靠拢,因为此地河网密布、土质好,相比起山地有更多优势,且与珠海斗门、中山横栏三沙等地的苗木市场接轨,定位在发展乔木类苗木,其中可发展黄花梨、檀香等珍贵苗木。
同时,发挥专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向借力“三化”(即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高标准建立一个大型的、功能齐全的花木市场。
“我市未来花卉苗木产业能否做大做强,政府下大力气是关键。应组织调研共同探讨承接中山等地花木产业转移、产业布局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余松健说。
陈炎连回应:“江门的政府需要有计划、规划地去做这件事情,如果要我们过去,首先就要看政府的花木产业规划,然后看当地的道路、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情况,这样我们才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