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兴林 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2-06-17 00:00 信息来源:
  汨罗率全省之先消灭荒山后,森林面积达8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6%,但林业产值一直不高,199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535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89%。山绿起来了,人怎么富起来?
  汨罗市自1994年以来将科技兴林作为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林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切入点,确定了科技兴林的发展思路。通过6年的奋斗,汨罗林业发生了跨越变化,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比1993年增长20倍,森林蓄积量218.3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4.1万立方米,家俱行业已成为汨罗林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回顾几年来,我们在科技兴林上主要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从种苗工程抓起,引进高效树种
  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与推广高科技良种有着因果关系,良种是高效林业的物质基础,林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抓好种苗。我市非常注重种苗工程建设,先后在全市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湿地松去劣种子园,面积1054.5亩,引进无性系131个,去劣后保留无性系61个,现年产湿地松种子2500-3000公斤,不仅解决了湖南造林用种问题,还为其他省市提供了部分优良种子。1997年,在省林科院的支持下,我们在国有桃林林场建起了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面积50亩, 收集了全省19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通过用这些无性系的穗条嫁接改造低产油茶林,取得了明显效果,实测产量,亩产茶油都在40公斤以上,其中半数超过50公斤,高产的达100公斤以上。我们利用这些无性系的穗条在全市嫁接改造低产油茶8000亩,并已繁育油茶嫁接苗400万株,在全市各乡镇推广。部分群众已从油茶低产林改造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农民营造油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98年,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我们从浙江引进笋用竹新品种4个,建立笋用竹引种示范基地270亩。最早引进的笋用竹从去年元旦开始产笋,亩产达400公斤,每亩收入3200元,笋用竹的种苗已成为我市农民发展庭院林业的抢手货。去年元月,我们了解到省林业厅准备将三倍体毛白杨引进到湖南进行试验时,迅速找省厅领导,请求将试验点定在我市,并在长乐租赁良田50亩。在省厅和岳阳市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引进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三个,插条2400株,选派局里技术人员长住基地,严格按照育苗技术进行栽培管理,认真观测,详细记载, 当年成活三倍体毛白杨1858株,成苗率77.42%,平均高度4.2米, 平均地径2.83厘米, 是同期意杨苗木高生长的131.3%,粗生长的135.4%,生长量达到了原产地标准。今年,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引种规模和力度,新引进四个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插条55.4万支, 大苗1.4万株,选择不同地貌、不同立地条件的试验基地5个,进行育苗和造林对比试验,共计育苗253亩,造林138亩。在今年夏旱连秋旱的气候条件下,小苗和造林树木仍然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和抗逆性。今年10月21日,全省三倍体毛白杨引种试验第二次科研协作会再次在我市召开,研究培育三倍体毛白杨的朱之悌院士夫妇和各位教授到现场进行考察,对我市三倍体毛白杨引种育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湖南将成为它新的适生区,并将湖南定为三倍体毛白杨分布区域外的试验点。目前,我市共引进了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7个,预计今年可产三倍体毛白杨大苗40万株,插条80万支,今冬明春,育苗基地将扩大到1000亩。
  两年来,我们还通过省厅李遨夫厅长引进了台湾桤木,从北京引进第四代杨树新品种---欧美杨107号,引进了速生耐水的苏柳,以及脆蜜桃、四倍体刺槐、沉水樟、优良无性系油茶等速生、丰产、优质林木新品种8个,其中有4个为我省首家引进,新建引种育苗基地400多亩,培育苗木300多万株(支)。目前都表现良好,为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种苗基础。
  二、从调优结构入手,建立产业基地
  林业产业结构不优,是林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我市为例,全市87.5万亩山林,其中马尾松残次林就有32万亩,占总面积的36.5%,杉木林有9万亩,占总面积的10.3%,还有荒芜茶园、 退化低效的经济林等6万亩,这些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子占山林总面积的53.7%,导致我市林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要发展高效林业,就必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从去年开始,我们以分类经营为指针,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建立产业基地为目标,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㈠、实施分类经营。将我市87.5万亩山林划分为两大类,把路边、水边、陡坡地、风景名胜区等地方区划为生态林,面积35.4万亩,占总面积的40.5%,其余52.1万亩全部划分为商品林。对生态林实行封山补植,事业化管理;对商品林则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实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㈡、调整林业结构。一是调整林分结构。加大对低效林的改造力度, 近两年改造马尾松残次林15000亩, 杉木小老头林4000亩,荒芜茶园5000亩;二是优化造林树种,提高良种造林率。结合引种两年共栽植杨树等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14000亩,油茶优良无性系5000亩,速生阔叶树1500亩,经济林3000亩,楠竹5000亩,其它1500亩,并逐步扩大新品种的造林面积。三是实行针阔混交,两年营造混交林6000亩。
  ㈢、建立产业基地。对商品林的开发,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四大基地,一是30万亩外松和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二是10万亩油茶林基地;三是10万亩楠竹基地;四是10万亩庭院经果林基地。 目前已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25.4万亩, 油茶基地3.1万亩, 楠竹基地4.2万亩,经果林基地4.5万亩,其中近两年新造工业原料林基地14000亩, 油茶5000亩,楠竹5000亩,果木3000亩。
   三、从典型示范链接,以点带面推进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一个新工艺的应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遍给人看。我们采取办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造示范林,树典型户。近两年,我们投入资金60余万元,建立林业示范基地面积1500亩,如长乐和黄市乡港口村的苗木基地、天井乡松山村的板栗基地、沙溪乡茶场的油茶造林基地、红花乡茶场的新品种造林示范基地、李家和大荆的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等。通过建基地,为群众造林和发展林业生产树立了样板。同时,我们还注意引导树立了一批林业生产典型示范户,让群众现身说法,两年树立示范户24户,大荆镇乌龙村的罗景湘承包村上近100亩板栗林,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被评为岳阳市林业科技示范户。我们抓住这一典型广泛宣传,并组织群众参观和请罗景湘到各乡镇宣讲。激发了干部群众兴林致富的积极性,在今春造林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自发承包山地造林的农户, 其中面积超过100亩的有12户,白水镇建新茶场的陈建清今春承包210亩荒芜茶园,全部高标准改种了油茶。
  二是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今年,省政府将我市列为全省五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市之一,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选择在107国道边的红花乡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 在园区内开展造林、育苗、引种、良种繁育等试验示范,将林业上的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在园区内体现出来,让群众看到林业生产的潜力和效益,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投资3000万元,8月份动工,目前已投入资金40多万元,启动面积1300亩,并建设住房一栋,花卉苗木区初具规模。
  四、从科学培育切入,良种良法并举
  重造轻管是林业生产上的痼疾,也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大忌。为扭转这一状况,我们在森林资源培育上采取了多种措施,收到明显成效。近两年全市完成用材林幼林抚育5.1万亩,楠竹低产林改造1.5万亩,油茶、板栗、梨等经果林抚育2.6万亩。在林木的培育管理上,我们还坚持做到适时适树做好病虫防治,经果林整形修剪、施肥、灌溉等工作,着力提高管护质量。天井乡嵩山村1996~1998年造板栗1250亩,我局安排两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跟踪培育管理, 去年板栗挂果面积870亩, 收获干果65吨,收入33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74元,最多的一户板栗收入1.6万元。现在这个村有10多户农户退掉了农田,专门种山。群众从发展林业上得到实惠,靠山吃山的积极性日益高涨。1998年春,我市从浙江引进笋用竹,在桃林林场造林70亩,每年抚育两次,施肥一次,三年即郁闭满园,入冬后在竹林内覆盖一层粗谷壳、稻草等,不但使笋子产量高,而且发笋早,能赶在春节前发笋上市,笋子卖到了好价钱, 目前每亩笋用竹可产鲜笋500公斤以上,收入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五、从技术培训引导,转化科研成果
  我们抓林业科技工作,不是图科研人员能写几篇好论文,目的是通过科技活动为全市林业生产服务,取得经济效益。近两年我市引进的新品种和推广应用的新技术较多,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十分注重林业技术的培训普及工作。先后举办油茶芽苗嫁接技术培训班、油茶嫁接换冠技术培训班、三倍体毛白杨嫁接与栽培培训班等林业技术培训班16期,参加人数达17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000多份,其中每年年初主办一期村级支部书记培训班, 参加人数达500余人。去年以来,我们引进林木新品种8个,推广实施林业科研项目6项,如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嫁接育苗及低改技术、三倍体毛白杨引种育苗和造林试验、 脆蜜桃丰产栽培技术、107杨引种育苗和造林试验等; 在全市推广油茶无性系造林1.6万亩, 笋用竹1100亩,庭院林业3.8万亩,楠竹低产林改造1.5万亩,比常规常法的经济效益都有明显增长。
< img src=""/>

依靠科技兴林 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

681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