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林措施为主是治理天牛的主要手段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09-23 00:00
信息来源:
天牛是危害我国杨、柳、榆、等树种的重要蛀干害虫,由于其蛀干危害、生活隐蔽、防治难度大而成为树木毁灭性害虫,多年来一直制约着杨树等树种的栽植和发展。我国已报道的杨树天牛已达百余种,其中分布广,危害严重的有10余种。如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青杨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等,其中,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曾在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猖獗危害,致使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损失惨重。目前全国每年天牛发生面积近50万hm2,仅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5省、区杨树天牛发生面积就近20万hm2随着杨树面积的迅速扩大特别是绿色通道工程,杨树为主栽树种,天牛的发生和危害将日趋突出。
回顾多年来防治天牛的实践,营林措施是治理天牛标本兼治的措施,是实现长期有效控制天牛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清理虫害木,拔点除源;抗性树种筛选和选育;配置诱饵树种和设置隔离带;利用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营造混交林;修枝、抚育、截干及卫生伐等,近几年形成了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理论及对防护林实行动态管理技术,并已在生产得到很好地应用,可以说,营林措施治理天牛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实施的和目前正在实施的杨树天牛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及省级工程治理项目都把营林措施确立为主要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1、清理虫害木和拔点除源相结合
及时清理天牛危害严重的虫害木,控制扩散源头,是治理天牛的重要基础工作,目的是为了清除虫源地,保护大面积未受害的林木。清理前的调查标定及设计和清理后的虫害木除害处理是重要的环节,把握不好可能导致滥砍滥伐、虫害木清理不彻底和天牛木的流失,造成新的扩散。除害处理要在天牛成虫羽化前完成,确保带天牛活体的木材不流失,不扩散。清理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恢复林分,保证防护效益、生态效益的发挥近年来,在内蒙古试点项目及目前实施的陕、甘、宁、青、黑5省区天牛治理项目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了清理前的调查、规划设计及虫害木的管理,严格按天牛木清理技术规程进行,为清理后各种林分恢复措施的实施打好基础。内蒙古采取从外到内,四面压缩,或者从疫区边缘开始,赶毡式集中联片区域治理的方法,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如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在虫害木清理期间,采取了对天牛虫害木统一清理、集中码垛、设立临时哨卡、调动公安森警巡回检查、严格木材市场管理、技术人员指导统一进行除害处理并现场监督除害处理质量等措施。试点项目3年内蒙古共清理天牛虫害木近300万株,没有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天牛扩散。黑龙江省呼兰县在清理青杨虎天牛木中,组成调查设计队进行调查设计及审批,并组建专业队统一采伐。实行现场监督制度,由林业局指派的监督员监督采伐全过程,对违规操作的终止采伐直至纠正为止。采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管理,集中堆放,由公开招标确定的木材商在林业局指定地点统一进行除害处理。
对新发生或孤立发生区,采取拔点除源,可及时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扩散。青海省的湟中县对发生的天牛彻底清理后,发现一株,清除一株,已连续4年基本无天牛危害。青海省乐都县、循化县新疆的和静县对新发生的天牛疫点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拔除,使天牛灾情得到有效控制。
2、筛选和培育抗性树种,提高免疫能力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查并筛选出一批抗性树种。山东省莒县经过对杨树树种受天牛危害调查认为,北京杨32、北京杨567、健杨、双杨、快杨、欧美杨、沙兰杨最抗天牛,平均抗虫率为80.6%。江苏徐州地区对被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品系进行调查和定位观察,63杨、69杨、72杨是高抗品种,45杨、沙兰杨、214杨是中抗品种。在安徽光肩星天牛发生区,毛白杨表现出极高的抗虫性。西北农学院、西北林学院在甘肃调查,认为在西北地区抗黄斑星天牛的杨树品种有新疆杨、银毛杨、毛白杨、北京杨、银白杨、河北杨等,感虫的树种为大官杨、箭杆杨、小叶杨、青杨等。据调查,宁夏银北地区光肩星天牛抗性序列为臭椿、国槐、白蜡>刺槐>毛白杨、河北杨>新疆杨>小叶杨、小青杨、柳树>加杨,对银南地区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调查结果为臭椿、国槐、刺槐>沙枣>新疆杨>合作杨>箭杆杨>小叶杨>柳、大官杨。据河北调查,在我国北方地区,桑天牛主要寄主除桑科树种外,毛白杨、苹果、海棠、沙果、紫荆为高感树种;新疆杨、白榆、裂叶榆为感虫树种;馒头柳、银白杨为抗虫树种;旱柳、加杨、山楂、刺槐为高抗树种,其中加杨、山楂、刺槐为偶见危害树种。近几年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观察,在西北地区,箭杆杨、青杨、合作杨、二白杨、大官杨等受天牛危害严重,而河北杨、毛白杨、新疆杨等一些白杨派树种对天牛抗性强。据内蒙古林科院报道椴树科的几个树种对天牛有引诱作用,天牛产卵后却不能孵化。李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枣对天牛有较强的诱杀效果,天牛孵化率和孵化率均为0。抗性树种选育工作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展较多,近年来中国林科院、河北等地选育的南抗1、2、3、4号和毛白杨三倍体等新品种对桑天牛、云斑天牛等具一定的抗性。
树木抗性主要体现在:新疆杨等树体内含有大量的抗虫物质如单宁酸等不利于虫体蛋白质的积累;杨树树冠分布状况的不同会影响天牛成虫的活动和产卵;速生杨树品种可使天牛产卵刻槽迅速愈合,因而将天牛卵挤死或使刻槽纵裂,提高了卵和1~2龄幼虫的死亡率,增加了天敌的捕食率。对杨树不同品系抗性选择的研究仅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种天牛而言,同一品种对不同种天牛抗性不同,在不同地区抗性也不同,如抗光肩星天牛的品系不一定抗桑天牛和云斑天牛。要选一种杨树品系不受任何一种天牛危害,是十分困难的。
3、设置隔离带和诱饵树,阻隔或主动诱杀天牛
利用天牛成虫飞翔能力不强的生物学特点,设置天牛厌食树种如苦楝、臭椿等隔离带,隔断天牛的自然传播,或利用拒避性的树种作为杨树林分的伴生树种或保护行,对防止天牛的入侵能起到一定的阻隔和隔离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河南省在杨树林的边行栽植2行苦楝作为隔离带,起到了切断光肩星天牛成虫侵入途径,减少侵入数量的作用,使3年生杨树林的虫株率降低53.1%~74.6%,株平均虫口密度减少71%~91.1%。
内蒙古巴彦淖盟试点项目实施之初,在疫区和保护区交界处,规划建立一条东西长258Km,宽2Km以上的隔离带,在清理虫害木基础上,栽植免疫树种和高抗树种,隔离带的建设形成了保护区内11万hm2林木的阻隔天牛的屏障。
天牛喜食树种有羽叶槭、糖槭、箭杆杨、大官杨、合作杨、二白杨、青杨、小青杨等,在混交林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喜食树种,可以吸引天牛取食危害,特别是在低虫口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轻对目的树种的危害,还可以将诱饵树上的天牛消灭。汪永俊等观察桑天牛在桑树上补充营养后,再迁飞到杨树林或果树上产卵;高瑞桐等以桑树为诱饵树诱杀桑天牛,桑天牛有虫株率由原来的11.4%~20.6%下降到1%以下;以蔷薇做诱饵诱杀云斑天牛,有虫株率由原来的94.4%下降至17.8%;以复叶槭作诱饵诱杀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由原来的5%下降至4%。
4、采用伐根嫁接、高干截头、萌芽更新措施,快速恢复林分
河北农业大学阎浚杰的研究表明,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可充分利用伐根,迅速恢复林分,减少造林工序,降低费用。而且嫁接后的苗木生长快。内蒙古3年试点项目共嫁接毛白杨近28万株,据调查,一年生嫁接苗平均苗高3.8m,平均胸径4.4cm。据宁夏中宁2000-2001年的调查结果,嫁接毛白杨当年平均苗高3.93m、平均地径生长3.73cm,而新疆杨的平均净生长高度1.18m、地径净生长量0.89cm,嫁接毛白杨是常规栽植新疆杨生长量的3-4倍。在一些条件适合地区,可作为清理后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
光肩星天牛危害主要在树干上部,为解决既控制天牛灾害,又兼顾防护效益这一矛盾,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从1999年开始共截干8万余株,截干高度为1.6~1.8m,截干时间在春天叶芽萌动前进行。五原县经过2个生长季节后调查,平均树高8.1m,平均胸径18.4cm,超过截干前的16.5cm,治理区的天牛有虫株率降到1%以下。
萌芽更新也是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对萌发苗木的管理,如砍伐后伐桩及时埋土,适时除蘖定干等,可以达到成林成材目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还总结出一套“粗伐面、湿土埋、及时浇、早定干”管理经验,据调查,当年生萌条高生长平均1.5m,胸径2cm,2年后平均高4米,平均胸径3.5cm。
5、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
营造混交林是防御天牛的根本措施,通过调整树种结构,增加抗性免疫树种比例,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被病虫危害的风险。骆有庆等依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提出了基本配置模式:高抗天牛的杨树品种、免疫树种、诱饵树的比例为50~45%:50~45%:0~10%(一般是5~10%)。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多树种配置防御天牛起步早,目前已在灌区形成一定规模。其主要做法是在骨干林带以天牛免疫树种为主,适当配置饵树,在小网格以乡土树种为主,及时防治饵树上的天牛。在保证整体防护作用的前提下,以缩短轮伐期,培养小径材实行动态管理为总体思路。内蒙古在光肩星天牛工程治理试点项目中采取高干截头、萌芽更新、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措施,对防护林实行动态管理,减少了虫源,既有效控制了天牛的传播蔓延,又迅速恢复林分防护作用。甘肃省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在杨树天牛工程区采用多树种混交建立了多种防御天牛示范区,为控制天牛危害打下基础。
6、对防护林由静态管理转为动态管理,实现治虫与经济效益并举
由于天牛的危害,树木难以成材,使群众蒙受经济损失,严重挫伤造林积极性。如何在天牛的防治中,既考虑生态效益,又兼顾群众利益,解决天牛防治与群众利益的矛盾,是天牛防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调整政策,实行动态管理。可将防治天牛与各种抚育措施结合起来,如对受害严重的树木或成过熟林及时更新改造,减少虫源,充分利用木材和林地资源,及时更新林分。采取高干截头,既消灭了天牛,又不影响材质生长,受到群众欢迎。在水分条件好造林易成活地区,缩短轮伐期,培养小径材,天牛严重危害前已经利用,使群众得到实惠。在条件恶劣地区可采取逐步隔行伐除的措施,如在需伐除的林分边行,先栽植树木,待其成活后再对老龄木进行清理,或先隔行伐除濒死木,采取伐根嫁接或萌芽更新等措施,恢复林分,以保证不影响防护效益。通过对林分的动态管理,既治理了天牛,又最大限度利用木材,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利益和治理天牛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治理天牛的根本出发点。
7、树立长期经营思想,探索近自然林业模式
从病虫害预防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林木病虫害在未暴发前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实行了混交,也缺乏针对性。在对天牛的防治中,有时为了追求高的防治效果而不注意天牛的发生特点,不从整个林分的状况和整个生态系统考虑,结果适得其反,常常事倍功半。或寄希望于一种药剂只要喷上就可以达到控制天牛的目的,从天牛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来看,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把适合林分生长,能提高抵御病虫危害能力的措施作为主要措施。只有把林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不断采取措施,才能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现在人们已对营林措施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提倡以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尽量营造结构合理的林分。但就目前营造的混交林来看,还不能实现控制天牛的目的。有时往往天牛的危害减轻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其它害虫的发生日趋严重,有代替天牛成为又一重要害虫的可能。事实上,造林设计只是一个探索的初步阶段,究竟何种模式是适合的,多大规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森林环境,如何使林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严格意义上的森林或者接近自然林业不是短期内几种树种的混合栽植能代替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演变,在这个系统中,林木、天敌、害虫、杂草、灌木、微生物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从现在开始,将近自然林业作为森防工作的出发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寻求既能快速有效的降低病虫危害,又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防治技术和营林措施。要逐步改变以往传统做法,变治为防,使森防人员真正做森林的保健医生,以科学地培养森林,促进森林健康生长为主要职责,以如何从森林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入手,以森林生态学为基础,研究昆虫等多种生物与林木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主要方向,通过采取各种合理的人为措施,改善森林环境,促使林分逐步向接近自然转变。
回顾多年来防治天牛的实践,营林措施是治理天牛标本兼治的措施,是实现长期有效控制天牛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清理虫害木,拔点除源;抗性树种筛选和选育;配置诱饵树种和设置隔离带;利用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营造混交林;修枝、抚育、截干及卫生伐等,近几年形成了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理论及对防护林实行动态管理技术,并已在生产得到很好地应用,可以说,营林措施治理天牛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实施的和目前正在实施的杨树天牛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及省级工程治理项目都把营林措施确立为主要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1、清理虫害木和拔点除源相结合
及时清理天牛危害严重的虫害木,控制扩散源头,是治理天牛的重要基础工作,目的是为了清除虫源地,保护大面积未受害的林木。清理前的调查标定及设计和清理后的虫害木除害处理是重要的环节,把握不好可能导致滥砍滥伐、虫害木清理不彻底和天牛木的流失,造成新的扩散。除害处理要在天牛成虫羽化前完成,确保带天牛活体的木材不流失,不扩散。清理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恢复林分,保证防护效益、生态效益的发挥近年来,在内蒙古试点项目及目前实施的陕、甘、宁、青、黑5省区天牛治理项目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了清理前的调查、规划设计及虫害木的管理,严格按天牛木清理技术规程进行,为清理后各种林分恢复措施的实施打好基础。内蒙古采取从外到内,四面压缩,或者从疫区边缘开始,赶毡式集中联片区域治理的方法,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如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在虫害木清理期间,采取了对天牛虫害木统一清理、集中码垛、设立临时哨卡、调动公安森警巡回检查、严格木材市场管理、技术人员指导统一进行除害处理并现场监督除害处理质量等措施。试点项目3年内蒙古共清理天牛虫害木近300万株,没有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天牛扩散。黑龙江省呼兰县在清理青杨虎天牛木中,组成调查设计队进行调查设计及审批,并组建专业队统一采伐。实行现场监督制度,由林业局指派的监督员监督采伐全过程,对违规操作的终止采伐直至纠正为止。采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管理,集中堆放,由公开招标确定的木材商在林业局指定地点统一进行除害处理。
对新发生或孤立发生区,采取拔点除源,可及时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扩散。青海省的湟中县对发生的天牛彻底清理后,发现一株,清除一株,已连续4年基本无天牛危害。青海省乐都县、循化县新疆的和静县对新发生的天牛疫点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拔除,使天牛灾情得到有效控制。
2、筛选和培育抗性树种,提高免疫能力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查并筛选出一批抗性树种。山东省莒县经过对杨树树种受天牛危害调查认为,北京杨32、北京杨567、健杨、双杨、快杨、欧美杨、沙兰杨最抗天牛,平均抗虫率为80.6%。江苏徐州地区对被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品系进行调查和定位观察,63杨、69杨、72杨是高抗品种,45杨、沙兰杨、214杨是中抗品种。在安徽光肩星天牛发生区,毛白杨表现出极高的抗虫性。西北农学院、西北林学院在甘肃调查,认为在西北地区抗黄斑星天牛的杨树品种有新疆杨、银毛杨、毛白杨、北京杨、银白杨、河北杨等,感虫的树种为大官杨、箭杆杨、小叶杨、青杨等。据调查,宁夏银北地区光肩星天牛抗性序列为臭椿、国槐、白蜡>刺槐>毛白杨、河北杨>新疆杨>小叶杨、小青杨、柳树>加杨,对银南地区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调查结果为臭椿、国槐、刺槐>沙枣>新疆杨>合作杨>箭杆杨>小叶杨>柳、大官杨。据河北调查,在我国北方地区,桑天牛主要寄主除桑科树种外,毛白杨、苹果、海棠、沙果、紫荆为高感树种;新疆杨、白榆、裂叶榆为感虫树种;馒头柳、银白杨为抗虫树种;旱柳、加杨、山楂、刺槐为高抗树种,其中加杨、山楂、刺槐为偶见危害树种。近几年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观察,在西北地区,箭杆杨、青杨、合作杨、二白杨、大官杨等受天牛危害严重,而河北杨、毛白杨、新疆杨等一些白杨派树种对天牛抗性强。据内蒙古林科院报道椴树科的几个树种对天牛有引诱作用,天牛产卵后却不能孵化。李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枣对天牛有较强的诱杀效果,天牛孵化率和孵化率均为0。抗性树种选育工作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展较多,近年来中国林科院、河北等地选育的南抗1、2、3、4号和毛白杨三倍体等新品种对桑天牛、云斑天牛等具一定的抗性。
树木抗性主要体现在:新疆杨等树体内含有大量的抗虫物质如单宁酸等不利于虫体蛋白质的积累;杨树树冠分布状况的不同会影响天牛成虫的活动和产卵;速生杨树品种可使天牛产卵刻槽迅速愈合,因而将天牛卵挤死或使刻槽纵裂,提高了卵和1~2龄幼虫的死亡率,增加了天敌的捕食率。对杨树不同品系抗性选择的研究仅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种天牛而言,同一品种对不同种天牛抗性不同,在不同地区抗性也不同,如抗光肩星天牛的品系不一定抗桑天牛和云斑天牛。要选一种杨树品系不受任何一种天牛危害,是十分困难的。
3、设置隔离带和诱饵树,阻隔或主动诱杀天牛
利用天牛成虫飞翔能力不强的生物学特点,设置天牛厌食树种如苦楝、臭椿等隔离带,隔断天牛的自然传播,或利用拒避性的树种作为杨树林分的伴生树种或保护行,对防止天牛的入侵能起到一定的阻隔和隔离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河南省在杨树林的边行栽植2行苦楝作为隔离带,起到了切断光肩星天牛成虫侵入途径,减少侵入数量的作用,使3年生杨树林的虫株率降低53.1%~74.6%,株平均虫口密度减少71%~91.1%。
内蒙古巴彦淖盟试点项目实施之初,在疫区和保护区交界处,规划建立一条东西长258Km,宽2Km以上的隔离带,在清理虫害木基础上,栽植免疫树种和高抗树种,隔离带的建设形成了保护区内11万hm2林木的阻隔天牛的屏障。
天牛喜食树种有羽叶槭、糖槭、箭杆杨、大官杨、合作杨、二白杨、青杨、小青杨等,在混交林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喜食树种,可以吸引天牛取食危害,特别是在低虫口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轻对目的树种的危害,还可以将诱饵树上的天牛消灭。汪永俊等观察桑天牛在桑树上补充营养后,再迁飞到杨树林或果树上产卵;高瑞桐等以桑树为诱饵树诱杀桑天牛,桑天牛有虫株率由原来的11.4%~20.6%下降到1%以下;以蔷薇做诱饵诱杀云斑天牛,有虫株率由原来的94.4%下降至17.8%;以复叶槭作诱饵诱杀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由原来的5%下降至4%。
4、采用伐根嫁接、高干截头、萌芽更新措施,快速恢复林分
河北农业大学阎浚杰的研究表明,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可充分利用伐根,迅速恢复林分,减少造林工序,降低费用。而且嫁接后的苗木生长快。内蒙古3年试点项目共嫁接毛白杨近28万株,据调查,一年生嫁接苗平均苗高3.8m,平均胸径4.4cm。据宁夏中宁2000-2001年的调查结果,嫁接毛白杨当年平均苗高3.93m、平均地径生长3.73cm,而新疆杨的平均净生长高度1.18m、地径净生长量0.89cm,嫁接毛白杨是常规栽植新疆杨生长量的3-4倍。在一些条件适合地区,可作为清理后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
光肩星天牛危害主要在树干上部,为解决既控制天牛灾害,又兼顾防护效益这一矛盾,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从1999年开始共截干8万余株,截干高度为1.6~1.8m,截干时间在春天叶芽萌动前进行。五原县经过2个生长季节后调查,平均树高8.1m,平均胸径18.4cm,超过截干前的16.5cm,治理区的天牛有虫株率降到1%以下。
萌芽更新也是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对萌发苗木的管理,如砍伐后伐桩及时埋土,适时除蘖定干等,可以达到成林成材目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还总结出一套“粗伐面、湿土埋、及时浇、早定干”管理经验,据调查,当年生萌条高生长平均1.5m,胸径2cm,2年后平均高4米,平均胸径3.5cm。
5、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
营造混交林是防御天牛的根本措施,通过调整树种结构,增加抗性免疫树种比例,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被病虫危害的风险。骆有庆等依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提出了基本配置模式:高抗天牛的杨树品种、免疫树种、诱饵树的比例为50~45%:50~45%:0~10%(一般是5~10%)。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多树种配置防御天牛起步早,目前已在灌区形成一定规模。其主要做法是在骨干林带以天牛免疫树种为主,适当配置饵树,在小网格以乡土树种为主,及时防治饵树上的天牛。在保证整体防护作用的前提下,以缩短轮伐期,培养小径材实行动态管理为总体思路。内蒙古在光肩星天牛工程治理试点项目中采取高干截头、萌芽更新、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措施,对防护林实行动态管理,减少了虫源,既有效控制了天牛的传播蔓延,又迅速恢复林分防护作用。甘肃省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在杨树天牛工程区采用多树种混交建立了多种防御天牛示范区,为控制天牛危害打下基础。
6、对防护林由静态管理转为动态管理,实现治虫与经济效益并举
由于天牛的危害,树木难以成材,使群众蒙受经济损失,严重挫伤造林积极性。如何在天牛的防治中,既考虑生态效益,又兼顾群众利益,解决天牛防治与群众利益的矛盾,是天牛防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调整政策,实行动态管理。可将防治天牛与各种抚育措施结合起来,如对受害严重的树木或成过熟林及时更新改造,减少虫源,充分利用木材和林地资源,及时更新林分。采取高干截头,既消灭了天牛,又不影响材质生长,受到群众欢迎。在水分条件好造林易成活地区,缩短轮伐期,培养小径材,天牛严重危害前已经利用,使群众得到实惠。在条件恶劣地区可采取逐步隔行伐除的措施,如在需伐除的林分边行,先栽植树木,待其成活后再对老龄木进行清理,或先隔行伐除濒死木,采取伐根嫁接或萌芽更新等措施,恢复林分,以保证不影响防护效益。通过对林分的动态管理,既治理了天牛,又最大限度利用木材,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利益和治理天牛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治理天牛的根本出发点。
7、树立长期经营思想,探索近自然林业模式
从病虫害预防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林木病虫害在未暴发前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实行了混交,也缺乏针对性。在对天牛的防治中,有时为了追求高的防治效果而不注意天牛的发生特点,不从整个林分的状况和整个生态系统考虑,结果适得其反,常常事倍功半。或寄希望于一种药剂只要喷上就可以达到控制天牛的目的,从天牛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来看,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把适合林分生长,能提高抵御病虫危害能力的措施作为主要措施。只有把林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不断采取措施,才能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现在人们已对营林措施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提倡以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尽量营造结构合理的林分。但就目前营造的混交林来看,还不能实现控制天牛的目的。有时往往天牛的危害减轻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其它害虫的发生日趋严重,有代替天牛成为又一重要害虫的可能。事实上,造林设计只是一个探索的初步阶段,究竟何种模式是适合的,多大规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森林环境,如何使林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严格意义上的森林或者接近自然林业不是短期内几种树种的混合栽植能代替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演变,在这个系统中,林木、天敌、害虫、杂草、灌木、微生物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从现在开始,将近自然林业作为森防工作的出发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寻求既能快速有效的降低病虫危害,又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防治技术和营林措施。要逐步改变以往传统做法,变治为防,使森防人员真正做森林的保健医生,以科学地培养森林,促进森林健康生长为主要职责,以如何从森林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入手,以森林生态学为基础,研究昆虫等多种生物与林木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主要方向,通过采取各种合理的人为措施,改善森林环境,促使林分逐步向接近自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