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01-15 11:22 【字体:
    
  香椿栽培技术 
  香椿 ( Toona sinensis ) 别名香椿树、红椿、椿花、春阳树、椿甜树,树干通直,生长迅速,一般 10~15 年可成材;树高可达 25m ,胸径达 70cm 。木材具有美丽花纹和广泛用途,享有 “ 中国桃花心木 ” 之美称,是我国特有珍贵速生用材树种和特色野菜栽培树种。分布于我国华北至华南和西南各省。垂直分布最高达海拔 1600m 左右,但大多数在海拔高度 1 500m 以下的山地和广大平原地区。 
  1 生物学特性和环境要求 
  香椿适应性强,在年平均气温 8~20 ℃ 的地区均可栽培,生长期适宜温度为 16~25 ℃ ,有较强的抗寒、抗旱(喜湿忌涝)能力。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 pH 值 5.5~8.0 ,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香椿既喜光,又忌光,充足的光照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长时间受阳光直射,容易出现偏树干现象和日灼。抗污染能力不强。香椿初期生长较快 , 7~8 年生长迅速。 14 年生树高可达 13m , 胸径 21cm 。 
  2 香椿优良品种简介 
  香椿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虽然悠久,但对香椿品种划分研究较晚。我国香椿品种很多,纷繁复杂,目前香椿的分类主要是针对菜用香椿而言。一般可以根据香椿初出芽和子叶的颜色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大类。紫香椿一般树冠都比较开阔,树皮灰褐色,芽孢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红色,有光泽,香味浓,纤维少,含油脂较多;绿香椿一般树冠直立,树皮青色或绿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较少。属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红油椿、河南焦作红香椿、山东西牟紫椿等品种;属绿香椿的有青油椿、黄罗伞等品种。但目前材用香椿尚无确切的分类品种。材用香椿要求树木速生,材质优良,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形成稳定的林分。可在当地农家品种中,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速生性好的品种进行栽植。特别是那些不宜采食叶、芽而又生长迅速的品种更适合营造丰产林。如红油椿、青油椿,黄罗伞,红毛椿、红芽绿香椿和红叶香椿等。 
  3 造林选择 
  在 pH5.5~8.0 的山地、丘陵、平原的砂土到中壤土均可生长。但以缓坡地带 , pH 6.0~7.5 土层深厚、疏松湿润、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阳坡造林为好。 
  4 整地 
  整地最好比造林时间要提前 1~2 个月,香椿是速生树种,主侧根均发达,整地时宜全园深翻 30cm 左右,彻底清理杂灌。进行穴状整地时,一般长、宽、深各 50~70cm 。有条件的地方可每 667m2 施土杂肥 3000~5000kg 、磷肥 50~100kg 或复合肥 15~25kg 。 
  5 栽植 
  香椿主要适生立地因子表 
  编号 
  立地因子 
  适生条件 
  
  地貌 
  中山、低山、丘岗、平原 
  
  母岩母质 
  花岗岩、板页岩、板页岩、页岩、砂岩、砾岩、石英砂岩、 
  石灰岩、第四纪网纹层、河湖冲积物 
  
  土壤类型 
  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海拔高度 (m)
  1 500 以下 
  
  坡度 
  平、缓、斜坡 
  
  坡向 
  东、南、西、东南、西南、无坡向 
  
  坡位 
  中、下部、谷地、平地 
  
  腐殖质层厚度 
  厚、中 
  
  土壤厚度 
  厚、中 
  10 
  立地类型 
  11 、 12 、 21 、 22 、 31 、 32 、 41 、 42 、 61 、 62 、 71 、 72 、 81 、 82 、 91 、 92 、 94 、 95 
  11 
  土壤质地 
  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 
  12 
  土壤酸碱度 
  5.5 -8.0
  13 
  极端最低温度 
  3 月底前起苗上山造林。选择生长健壮、直立、苗高 0.8m 以上、地径 1.0cm 以上、 顶芽饱满、根系发达的 I 级苗木造林。随起随栽,栽植时要做到根舒苗正、分层踏实、浇好定根水,然后用细土堆成龟背形以防积水。栽植深度以超过苗木地径原土痕 2~3cm 为宜。香椿速生,需要相当大的营养空间,不宜过密,山地株行距 2m × 3m ,以培养优质木材为 主要目的林分,株行距可采用 4~5m × 5~7m 。栽植密度可据土壤条件、管理水平、经营目的采用 2~7m × 5~7m 不等。 
  6 修枝间伐 
  香椿萌蘖力强,常从根莲部发生很多萌蘖条,应及时摘除,促进高生长,栽植后 1~3 年内剪去粗大竞争枝和徒长枝,保持冠高比 1:3 ,剪枝应在晴天,保持切口平整,以免伤口过大。另外材用香椿应严禁采食椿芽和嫩叶,同时还要防止家畜破坏。 
  7 施肥 
  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进行林木施肥,秋季以施有机肥为宜,一般每 667 m2 施土杂肥 000 ~4000 kg ;生长季 5~6 月,每 667 m2 施尿素 10 ~20 kg , 9 月份每 667 m2 施过磷酸钙 50 ~ 60 kg , 同时结合中耕,促使枝条木质化。 
  8 中耕除草 
  造林后及时做好除草、松土等抚育管理。松土除草要结合进行,栽后 1~3 年每要进行 2 ~3 次,松土深度 3 ~6 cm , 随着苗木的长大而加深,第 4 ~5 年每年 1 ~2 次,松土除草做到不伤根,不伤树皮,不伤树梢,杂草除净、石块拣净,把松土培到根部。 
  9 病虫害防治 
  采取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把病虫的危害消灭在初期阶段。香椿主要病害有:香椿根腐病、香椿叶锈病、香椿干枯病、香椿白粉病、香椿黄萎病等。主要虫害有香椿毛虫、云斑天牛、蛀斑螟、芳香木蠹蛾、锯锹甲、草履蚧等。 
  9.1 病害 
  9.1.1 香椿根腐病 
  (1) 病原与特征 
  香椿根腐病又名立枯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的立枯丝核菌。另一种是瘤座孢目的夹孢镰刀菌。在排水不良、高温高湿的圃地或林分内发生较重。幼苗发病,根茎部,甚至叶、芽腐烂,猝倒立枯;大苗发病根颈和叶片腐烂,树木发病病斑处 皮层变为褚褐色,后变为黑褐色,流出汁液,腐烂。病株生长迟缓,中期落叶,重者整株枯死。 
  (2) 防治方法 
  ① 合理选择育苗地和造林地,选择肥沃、松软、排水良好的土壤; ② 土壤消毒,用石灰 (0.5-1.0 kg) 撒入穴内,拌匀后再栽植; ③ 选壮苗、先杀菌,苗木用 5% 的石灰水可 0.3%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根 15-30 min, 再用清水洗净后栽植; ④ 合理施肥。不使用未经充 分腐熟的肥料,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使用; ⑤ 发现根腐病树应及时挖除,并用生石灰处理根穴,对可能发病或发病很轻的树,可用 50% 代森铵 800 倍液, 50% 多菌灵 500 倍液, 70% 敌克松 1 000 倍液 10% 双效灵 300 倍液,任选一种灌根浇根,每株 3 ~4 kg 。育苗 地湿度过大时,每 667 hm2 撒草木灰 100 kg 进行吸湿和抑制病菌发生。 
  9.1.2 香椿叶锈病 
  (1) 病原与特征 
  病原菌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香椿花孢锈菌。可形成多次侵染,靠风力传播,秋季干旱时 发病严重。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黄色小斑点,后在叶背出现疮状突起,叶面也有突起,叶背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夏孢子);嫩梢受害后,停止生长。秋季病部 生出黑色抚状突起(冬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黑色粉状物(冬孢子),发病重时病斑较大, 不规则形,遇天气干燥叶片变黄,早落。 
  (2) 防治方法 
  ① 秋冬季及时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菌。 
  ②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 0.3 度石硫合剂,每半月一次,每 667m2 用药液 100 kg 左右可用 25% 粉锈宁 1 500 ~ 2 000 倍液, 50% 萎锈灵 1 000 倍液, 12. 5% 速保利 4 000 ~5000 倍液中任选一种,每半月喷一次,连喷 3 次。 
  9. 1. 3 香椿干枯病 
  (1) 病原与特征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大茎点属,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斑处越夏或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侵染初期,树皮上出现水溃状病斑,呈棕褐色不规则状,后期枝干上密生黑色突起小斑点,树皮开裂,溢出树胶,病斑扩大环树干一周时,上部干枯死亡, 向阳面重于背阴面。 
  (2) 防治方法 
  ① 清除染病枝干,集中烧毁或深埋; ② 选择无病壮苗,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防止幼树徒长,增强抗病能力; ③ 冬春季树干涂白,夏季适当遮荫; ④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 70 % 甲 基托布津 700 ~ 800 倍液喷雾,剥去病皮涂 10% 碱水或氯化锌甘油合剂。 
  9.1.4 香椿白粉病 
  (1) 病原与特征 
  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球针壳属的榛球针壳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从闭囊壳中散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从气孔侵入叶片,然后在叶背产生菌丝层及大量粉孢子,进行再侵染。 8 ~ 9 月形成闭囊壳, 10 月以后随病叶落地越冬。 叶片发病初期发生不明显的褪绿病斑,不规则形,逐渐发展到叶面、叶背及嫩枝上,形成白色粉状物(菌丝及粉孢子)。秋季叶背病斑上产生黄色小点,最后变成大小不等的黑色小点 ( 闭囊壳);嫩梢受害后扭曲变形,以致枯死。 
  (2) 防治方法 
  ① 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② 及时清扫病枝病叶,烧毁或深埋,减少 病原菌; ③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 25% 粉锈宁 1 500 ~ 2 000 倍液, 25% 硫磺乳液 200 倍, 70% 甲基托布津 700 倍液, 47% 加瑞农 600 ~ 800 倍液, 12. 5% 速得利 2 000 ~ 3 000 倍液,任选一种。 
  9.1.5 香椿黄萎病 
  (1) 病原与特征 
  病原菌为大丽花轮枝孢菌,以菌丝体、原垣孢子和菌核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次年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等处侵入导管,影响水分运输而发病,气温 25~28 ” 易发病,夏季多 雨且温度不太高时发病较重。发病症状病叶先从枝干下层发生,逐渐向上蔓延,病叶大多不规则褪绿,先呈黄色,后至浅褐色直至落叶。 
  (2) 防治方法 
  ① 不与易感染黄萎病的作物如棉花、瓜类、豆类、蕃茄、马铃薯、辣椒、茄子等重茬或间种,减少土壤病原菌; ② 挖除病株,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每 m2 用二溴乙烷 8 mg 加水 4 kg 稀释后浇地,防止药气蒸发扩散。 
  9.2 虫害 
  9.2.1 香椿毛虫 
  (1) 发生与危害 
  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多在 6 ~7 月发生,一般白天集中在树下背荫面,夜晚上树在叶的背面取食。 
  (2) 防治方法 
  根据其生活习性可用扫把扫下,用脚踏死,或点火烧死。药剂防治可用速灭菊酯、氧化 乐果等农药常规喷洒防治。 
  9.2.2 云斑天牛 
  (1) 发生与危害 
  天牛是蛀干害虫,幼虫在皮层及木质部蛀钻隧道,从蛀孔排出粪便和木屑,受害树干被 蛀空,全树因输导组织被破坏,逐渐干枯死亡。 
  (2) 防治方法 
  ① 可用镊子将卫生球、浸泡枫杨叶原液或敌敌畏、乐果、杀螟松原液等药剂的棉花塞进 树干虫洞内,孔口用黄泥堵塞; ② 在 4—6 月成虫发生期,尤其是成虫大量出孔时人工捕杀,利用成虫有趋光性、不喜飞翔、行动慢、受惊后发出声音的特点,傍晚或早晨人工捕捉;产卵期刮除卵粒; ③ 树干涂药:冬季或产卵前,用石灰 5 kg 、硫磺 0.25 kg 、食盐 0.25 kg 、水 20 kg 拌匀后,涂刷树干基部,以防成虫产卵,也可杀灭幼虫; ④ 保护天敌:川硬皮肿腿蜂和 花绒寄甲等是天牛的主要天敌。 
  10 采伐与更新 
  香椿萌蘖能力强,可以根据用材要求进行择伐,其方法是在 15 -20 年胸径达 25 ~ 30 cm 时,隔 1 行伐去 1 行;保留的 1 行加强管理,培养更大的用材,伐去的 1 行,留根促 萌更新,选留健壮的萌蘖苗,培养第 2 代。经过 10 年左右,可将第一代大树伐掉,由根蘖苗培养第 3 代幼林,如此反复采伐更新。该采伐更新方式,需要较高的土壤管理措施。 
  11 香椿菜用林栽培 
  香椿嫩芽、新叶具有独特的浓郁芳香气味,鲜香脆爽、营养丰富。 
  11.1 选地 
  必须选择阳坡,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或沙壤土栽植。 
  11.2 栽植 
  11.2.1 行列式栽植 
  采用行距 1. 5 ~ 2. 0 m , 株距 100 ~ 80 cm ,每穴一株,穴的大小以 80 cm × 80 cm × 60 cm 为好。穴内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作基肥。农田边、梯田埂上,可实行单行栽植,株距 l~2m 。也可按 1.0 ~ 1.2 m 开厢,每厢种 2 行,株距 30 cm 左右,每 667 m2 栽 3 000 株左右。 
  11.2.2 宽窄行栽植 
  宽行 3 m , 窄行 1 ~2 m , 株距 30 -50 cm 。行间间种蔬菜、粮食或经济作物。 
  11.2.3 丛状栽植 
  行距 2.5~3.0m ,丛距 2 m ,每丛栽 3 ~5 株,呈三角形配置,丛内株距 30 ~50 cm 。也可按行距 1 m, 株距 50 cm 进行穴栽,每穴栽 2 株。 
  11.2.4 大棚栽培 
  一般 667 m2 分成三个大棚,每 200 m2 栽 1 200 株左右。 
  11.3 抚育管理 
  11.3.1 土肥水管理 
  早春萌芽前,要适时追肥,幼树年株施用尿素 0.1 ~0.2 kg ,大树每株 0.5 ~ 1.0 kg ,最好结合浇水以尽快发挥肥效;新梢达 3 cm 左右叶面喷 0. 25% 尿素溶液,并结合地面追肥浇 1 次水;香椿对水分较敏感,浇水或雨后要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以提高土壤通气性。有条件的可早春地膜覆盖,可提早发芽 10 ~15 d ,夏季及时揭膜。 5~6 月施尿素每 667 m210-20 kg, 或人粪尿 1 000 ~ 1 500 kg 。 7 月追肥一次,以氮肥为宜,达到恢复树势,促发分枝。秋季落叶后,结合土壤深翻,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对春夏秋三季采收椿芽的树,以及高密度栽培的香椿园,每月施 1 次氮、磷、钾完全肥料,每 667 m2 施用量 10 -20 kg 。 
  11.3.2 整形修剪 
  香椿顶端优势明显,为适应矮化密植的栽培模式,多采用多层形,当幼树高达 1.2 m 左右时,打顶促萌,形成侧分枝,在不同方向和位置上,选留 3 个壮枝作骨干枝,全树由 3 层 骨干枝构成。第 1 层骨干枝距地面 30 -40 cm , 第 2 层距第 1 层骨干枝约 60 cm , 第 3 层距 第 2 层骨干枝约 40 cm 。对于丛状栽培的可通过 2 ~3 年培养成每株有 15 个以上椿头的丛状 树形。每年落叶后疏去一年生过密枝、过弱枝、病虫枝、枯死枝和多年生老枝。当萌芽部位外移到树冠外层时,在大枝基部留 20 cm 左右短截进行更新。 
  11.3.3 香芽管理 
  香椿芽发育很快,容易老化,应提前准备黑红 2 层 2 色乙烯薄膜袋(没有合适的也可改用单层黑袋),在每个香椿芽长到 5 cm 时套上如袋状的隔光膜袋,这样即增加了香椿产量, 而又能防止纤维老化,长到 15 cm 时,带袋采收,去外袋销售,外袋可反复多次利用。大棚 栽培时应在清明至谷雨视天气情况(地温到 18 ℃ ) 揭去棚膜,让树苗直接慢慢适应自然光温。 
  其他管理可参照用材林。 
  12 技术咨询专家 
  姜小文,博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专业方向为经济林果栽培及其产业化,主持或主要参与课题多项,发表专业论文 30 多篇。电话: 13787706545 , 0734 - 8591227 , E - mail: 447417956@ qq. com 、 jxw58@163.com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 img src=""/>

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

6701898